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体育强国和浙江省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与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进“体育+”融合创新,实施“体育设施、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改革、体育文化、体育交流、体育赋能”八大提升工程,努力交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分报表,为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长兴争创长三角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作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养。
坚持融合创新。坚持创新驱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引领,激发体育发展新动能。坚持融合思维,探索“体教融合”“体旅融合”“体养融合”“体育与城市融合”的路径和模式,培育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改革开放。加大体育领域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挥长兴区位与资源优势,谋划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发展特色运动休闲项目,提升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长兴县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康长兴协调并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样板县、长三角地区一流的体育赛事活动高地、浙江省体育融合创新示范区。
表1 “十四五”体育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20年实际值 2025年目标值
全民健身 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 - - 成功创建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63 ≥2.8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37 ≥45
新建小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 % 100 100
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实施开放率 % 100 100
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 % 93 ≥94.5
体育现代化镇(街道)覆盖率 % 100 100
建成体育设施进农村文化礼堂率 % - 100
体育产业 人均体育消费支出 元 2300 ≥3000
省级运动休闲乡镇 个 1 ≥2
国家级以上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个 1 ≥1
体育改革 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应用覆盖率 % — 100
体育赛事“一件事”应用覆盖率 % — 100
体育交流 培育品牌赛事 项 2 ≥3
新建体育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和体育名人堂等 个 — ≥1
注:指标属性均为预期性。
三、重点工程
(一)体育设施“筑基”工程
补齐县级体育设施短板。新建长兴县全民健身中心(长兴县工人总工会)、长兴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等县级体育设施,积极谋划长兴县新体育中心选址,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智慧场馆标准改造和建设县级体育设施,成为全县承办国际、国内单项比赛、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区域大型文体活动、全县人民群众日常健身的有力载体,同时,满足当地青少年、少体校运动员训练、教学及生活需求。实施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普惠工程,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提升乡镇(街道)级体育设施配置。按照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建设要求,加快建设雉城街道全民健身中心,推进太湖街道、龙山街道、画溪街道、和平镇、林城镇、李家巷镇、小浦镇、吕山乡、水口乡、太湖图影等10处户外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建设。
增强村(社区)级体育设施配套。新建居民区和社区按人均室外体育用地0.3平方米以上或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平方米以上规定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老社区、小区更新完善体育健身设施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在60%以上。优先考虑在未配置任何体育设施的省级中心村内布置全民健身广场,行政村结合村委会、文化礼堂等公共场所建设户外健身广场、健身点,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县每年建设5个全民健身广场、5个多功能运动场或体育公园。
注重多元化体育空间营建。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区域建设小型、简易、便民的群众体育设施,加快推进三河湾体育公园建设。推进体育健身设施进公园、进商场、进廊道,加快全县绿道系统建设,持续推动“健身步道、城市绿道”融合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健身设施及拆装式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
强化体育设施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体育发展,建设数字场馆,开发智能体育消费系统。在体育消费场所优先部署5G网络,以“互联网+”提高消费便利度。开发长兴体育APP、微信公众号等网上平台,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能级,提供场馆预定、场馆地图、健身指导、体质监测、信息咨询、赛事观赏、网上互动等多种信息服务,打造一站式体育设施信息服务平台。
(二)全民健身“优品”工程
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培育群众体育品牌活动,重点做好县运动会、全民健身节、乡村体育节、村级农民趣味运动会、乡镇篮球赛等群众体育活动,建立县、乡镇(街道、园区)、村(社区)三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网络体系。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支持力度,创新政府采购社会服务模式,调动各乡镇(街道、园区)、部门、社会体育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性,每年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参与的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不少于4项;每四年举办8个(含)以上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1次。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体育项目协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举办小型多样、形式灵活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组织程度,扩大社会影响。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结合公园、广场等资源,不断增加全民健身晨晚练点,推动开展球类运动、广场舞、健步走(跑)、太极拳等群众基础广的全民健身活动。
优化全民健身服务。在“1+25+N”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扶持县级各类体育协会和乡镇(街道、园区)文体协会、村(社区)文体团队的发展,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达到10个,形成架构清晰,布局合理、组织有序、活力十足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有计划开展体育社会组织骨干队伍的指导与培训,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的能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绩效评估。创新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模式,探索推进定制化、订单式服务,推进健身技能培训、健身知识讲座等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提升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公共服务机构设备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继续实施《浙江省3-69周岁公民体质评价》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引导各类人群积极参与科学健身, 将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居民健康体检,居民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建档率不低于60%。制定并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确保全县乡镇(街道、园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体医融合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开展体质健康测试;每年组织社区医生、全科医生有关开具运动处方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