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工智能平台。基于AI深度学习技术,推动传统数据中心向智慧辅助决策中心升级,初步搭建支持多端多平台部署的大开源训练平台和高性能推演引擎,初步具备“感知、判断、反应、学习”的能力,形成面向多功能多场景的算法模型,提供基于影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原子能力,逐步打造集高性能AI算力、大规模AI算法、开放式AI服务于一体的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
4.聚焦数据服务质量,强化数据资源管理能力
数据归集。完善指标体系,建立全域数据归集、融合机制。以数据建模挖掘为手段,以完善数据采集为基础,以大数据计算服务为保障,以数据可视化展示为载体,构建数据资产核算管理体系,延展数据采集类型,完善归集物联网数据采集、空间地图类数据采集,绘制湖州数据全景云图,有效地实施城市数据管理,实现数据为发展赋能目标。
数据治理。围绕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等核心目标,建立健全数据清洗规则、数据质量评估标准、数据问题反馈机制、数据使用标准、数据资产管理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形成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闭环。
数据共享。加强共享域建设,构建大数仓体系,形成全市共建共治共享、数据循环利用的机制,支撑重大改革应用。构建完善市县一体的协同高效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长三角区域数据的共享开放,实现数据“应共享尽共享”,数字化改革各类应用需求满足率进一步提升。
数据开放。完善公共数据平台开放域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多租户管理、多层级开放的数据开放机制,完善受限开放类数据的申请审批机制,促进市级平台开放分域系统与省公共数据平台开放域系统互通互联,迭代开发“两山指数”公众版、“湖州数据通”等数据开放类应用。
数据管理。制定落实数据安全规范和管理办法,强化数据安全责任,加强对企业利用公民个人信息从事商业活动的监督和约束,强化数据要素交易监管,健全投诉举报和查处机制。
(三)打造数字城市模型,构建数字孪生底座体系
1.精准空间映射,构建多维度多尺度城乡模型
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数据库。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有机衔接为基础,以现状地质、各类规划、专项与城市设计、建筑市政设计以及运营的数据为重点,整合城市空天、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率先推进物联网感知设备接入平台,逐步推进社会类物联网终端设备、数据接入平台,促进形成一体化的城乡空间数据库。
推进建设城市数字空间信息模型。指导建设规划、建筑楼宇、综合管廊等领域功能BIM、3D模型、现有CAD图纸等与GIS平台对接、汇聚和融合,整合规划、建设等领域现有地理信息系统及资源,对城市进行全要素数字化和语义化建模,并进行校对调整,实现由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室外到室内等不同粒度、不同精度的城市孪生空间深度还原,搭建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形成全空间一体化相互关联的城市数字化空间底座。
专栏6 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
1.建筑信息模型(BIM)。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物联网(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2.推动数据汇聚,全要素全时空韧度融合
构建多层次时空数据融合框架,形成以基础地理和自然资源数据为基础、以政务数据为主干、以社会数据为补充的全空间、全要素、全过程、一体化的时空数据体系。
规则横向纵向打通,全要素韧度融合。实现规则的纵向打通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规则打通,将规划目标传导至建设、运营全过程。快速形成数据模型及知识图谱,实现数据关联、业务集成,全要素韧度融合。
统一ID编码,全时空韧度融合。以统一ID的时空数据库及其空间编码为异构数据的融通框架,关联各类型空间数据,实现空间数据韧度融合,形成层层嵌套的空间体系,辅助实现城市治理的空间决策新路径。
3.打通空间接口,虚实动态融合交互
深化数字孪生场景。推动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互操作与双向互动,实现充分覆盖数字孪生场景的自动实时动态演变、数字孪生运行态势自动实时动态还原、数字孪生系统反向干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多入口触达数字孪生系统等多种功能的全覆盖。
完成视频虚实融合。基于公共视频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多路镜头重建三维立体空间,糅合在三维数字孪生模型中,实现镜头的聚焦、缩放、切换、视野调整,实现数字孪生下的视频融合,推进智能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中的深度应用。
推动跨域人机交互。针对人员无法进入或者还没有物理实现的特殊场景,通过远程VR控制以及AR方式,实现人员对物理场景的决策增强。同时,打通不同控制设备的执行协议,实现对控制终端的操作,完成虚实信息融合和控制融合,实现双融合闭环。
4.聚焦重点板块,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示范区
依据湖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城市规模和发展特点,因地施策选择合适特色产业集聚区、新城新区等城市空间范围,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示范区。将数字孪生、大数据、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数字技术充分融入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运行与治理全过程,基于示范区的数字化建模,实现空间和支撑系统分析,优化空间布局,做到城市规划一张图。
专栏7 数字孪生与城市信息模型(C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