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端人才引培成效斐然。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大罗山•龙脊人才计划”,升级出台全市最优“热带雨林人才生态十条举措”。“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培育领军人才411人(属地高校院所287人),其中院士2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88人、省级领军人才147人、市级领军人才154人,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本土院士,培育省级领军型创业团队1支、全市唯一,1人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大力实施“510计划”,推动高校毕业生引进数逆势增长,2020年留瓯返瓯大学生数达到9215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158.67人年。
5.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速。获批全市唯一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依托瓯海科技大市场,引进培育第三方专业化运行机构,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科技大市场。从2015年至2020年,技术交易总额从8亿元增加到11.5亿元,累计立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74项。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省市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6家、专业化技术经纪人102人。累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2项,其中企业以第一项目完成单位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6.创新创业氛围逐步浓厚。深入实施惠企政策“直通车”,整合优化、制定出台“1+5+16”产业政策。“十三五”期间,全区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23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8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共有使用面积达40万平方米,吸引各类国千、省千、高层次人才项目达100项,创新创业企业团队600余个,吸纳各类创业人数达2000余人。积极对接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推进瓯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引进温州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20余家金融机构,“十三五”期间,促成科技企业实现融资3.57亿元。推出首个眼镜行业科技信用贷款“镜新贷”,为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资本管理、金融咨询等服务,累计为15家企业贷款2230万元。
“十三五”瓯海科技创新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2020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45.06亿元,居全市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6.5%,居全市第11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8%,居全省第52位。二是科技企业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2020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218家,但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仅为11.8家,居全省第48位。三是财政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2020年,瓯海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1.46亿元,居全省第55位。四是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教新区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还不高,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形势
1.从国际形势上看,“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快突破,基因编辑等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快速发展,数据驱动和场景驱动成为新趋势。世界各国都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视为国家战略机遇,通过积极和多样化的产业政策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业的培育,推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依赖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外源性技术创新路径面临巨大挑战,这些都亟待科学应对、及早部署。
2.从国家层面上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面向现代化建设全局,把科技创新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历史性地将科技创新摆在“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态环保任务艰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改善生态环境、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3.从省级层面上看,“十四五”时期浙江要全面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聚力打造具有科技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基本形成,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基本形成新型实验室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区域性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实现重要指标“六倍增六提升”,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这些都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4.从市级层面上看,“十四五”时期全市以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为重要支撑,全力“做强第三极、建好南大门”,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地方财政收入、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的发展新台阶。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联动推进“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建设,打造最优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示范区、世界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引领区、全球新兴科创资源集聚先导区,赋予了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新使命新定位。
5.从区级层面上看,“十四五”时期瓯海区将聚力打造“五地五区”、奋力开启“十大新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教新区、山水瓯海”,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未来五年,瓯海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加需要以国际化视野、超常规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和全市“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率先走出科创全方位赋能共同富裕的瓯海路径。
二、目标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瓯海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建设创新生态最优区、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为目标,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为载体,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创新资源汇聚,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营造创业创新浓厚氛围,为推动率先形成县域层面的科技创新新格局、走出科创全方位赋能共同富裕的瓯海路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温州高水平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贡献瓯海力量。
(二)基本原则
——强化战略支撑,注重高能级创新载体打造。聚焦跨越式提升、迭代式演进,全力打造高能级集成化的创新载体。聚焦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发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进一步提升机制耦合度、资源集聚度、服务精准度,加快打造具有诸多迭代效应的高能级创新载体,推进高能级创新载体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核心引擎。
——强化科技赋能,注重双循环创新格局构建。发挥科技创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增强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夯实和升级产业基础,提高其现代化水平,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