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化文艺精品创作环境
搭建文艺精品展示平台。优化“月季花奖”的激励导向作用,以弘扬地域文化为宗旨,冲击各级各类常设性文艺奖项。继续办好袁可嘉诗歌奖颁奖典礼等活动,加强网络文学和诗歌创作队伍建设。
优化文艺创作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参与重大主旋律影视作品生产创作。提高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加强全市文艺创作题材的统筹规划,加强选题论证评估,强化重大文艺项目跟踪调度、督促指导、资源配置、审核把关、宣传推介,完善重点文艺创作全流程保障。
3、推进群众文艺繁荣发展
发挥万名文艺慈军力量,全面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吸引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组建艺术社团,开展艺术创作,提升人民文化艺术素养,真正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统筹相关部门力量,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骨干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参加,深化文艺资源整合发展。以镇(街道)文联分会全覆盖为契机,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和文艺团体培养,团结引导文艺组织、群体积极参与慈溪文艺发展。深化“村会结对”,探索实施文艺志愿者驻村(文艺村长制度),促进乡村文艺振兴。
专栏6:文艺精品提升工程
当代文学精品。聚焦现实题材,重点抓好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创作,力争推出2-3部优秀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办好袁可嘉诗歌奖、慈溪市优秀文艺作品“月季花奖”,提升文学整体水平。
美术书法精品。依托“浙江书法村”创建、慈溪市花鸟画展等活动,开展美术书法精品创作,提升慈溪美术书法整体创作水平和影响力;以陈之佛艺术馆为主阵地,举办各类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慈溪特色的优秀美术书法作品。
现代音乐精品。打磨2-3首表现新时代、新生活,易于传唱、代表慈溪的优秀歌曲;搭建原创歌曲传唱和推广平台;依托原创音乐会,推动创作一批具有慈溪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
广播影视精品。支持2-3部重点广播影视作品列入宁波市级以上精品工程名单,力争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富有本土特色的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微视频等作品。
传统曲艺精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工作室,建成一批曲艺分书场、曲艺特色镇、曲艺特色村等曲艺传播阵地,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曲艺活动。
(七)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响文化智造品牌。积极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推进文化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发展,加快健身器材、舞台灯光、印刷包装、婴童座椅、人力赛车等传统优势文化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文化设备制造业集聚区。深化互联网在文化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部署文化制造工业互联网集成服务体系,打响慈溪文化智造品牌。
促进文化服务业提质。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品牌设计、新媒体和体验交互设计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聚一批设计专业团队和人才,使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成为带动慈溪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产业。深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深度挖掘越窑青瓷、农民画、剪纸、红木家具等具有慈溪地域特色的非遗产业价值,通过IP运营和设计赋能,实现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开发。
聚焦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字影视、网络文学、数字音乐、数字演艺、短视频、数字文化装备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文化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加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应用。发展数字艺术展示和云上演艺新模式,建设一批“非遗”数字化样板,支持“直播+”“短视频+”电商和知识传播等数字新媒体。
2、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文旅融合精品。以深化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创建为契机,重点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功能区。强化文旅资源整合,打造都市商贸文旅核、东部山水度假片、南部青瓷古韵片、西部产业集聚片和北部沧海桑田片的“一核四片”文化旅游新格局。加快发展红色文旅,打造经典红色旅游景区,选择锦堂学校旧址、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杨贤江故居等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联合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红色文旅研学之路,打造红色文旅融合产品。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出一批非遗美食、民俗节庆、特色展览等产品和载体。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老字号产品和文化旅游纪念品等创意商品,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加快在线文旅、数字文旅经济发展,探索文旅体验式、沉浸式项目打造,提升景区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
专栏7: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工程
打造慈溪旅游门户。以高铁站为依托,带动发展周边商贸旅游,提升主客共享的现代化服务功能,打造慈溪高等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门户。
推进国家级文旅项目建设。探索推进鸣鹤-上林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以鸣鹤古镇、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加快鸣鹤国药康养小镇建设,充分利用青瓷文化、山、水、古镇、医药等良好资源,打造集文化体验、遗址观光、健康疗养、教育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验旅游景区。
加快省级文旅项目布局。依托雅戈尔达蓬山旅游度假区和正大农业产业园,探索推进达蓬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正大智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强化文化与旅游、农业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度假区。
建设高质量文旅融合示范区。围绕周巷古旧家具和智能家电两大传统优势制造产业,深化工业旅游发展模式,联动蜜梨基地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以中国最美越窑乡野风景道为串联,建设大遗址文旅融合示范区,打造诗路浙江文旅融合新高地。
促进“文化+乡村振兴”。通过创意设计人才集聚和乡村公共艺术空间构建,鼓励特色文化精品民宿发展,培育乡村文旅新场景,培育形成3个乡村民宿集聚区。强化农林资源统筹,以杨梅节、葡萄节、桃花节、蜜梨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为载体,通过提炼地域文化元素,提升产品包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文旅产品,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振兴。
3、强化文化产业平台项目
加快文化园区提质升级。做大做强明月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元古玩一条街、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等文创园区(街区),提升园区(街区)的文创产业内容集聚度和发展能级。鼓励重点镇(街道)和产业平台打造特色产业园区试点,持续推动体育健身、古玩收藏、动漫衍生品、越窑青瓷、草帽编织、文具纸笔等特色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推进新兴产业园区培育,重点加强文化消费、新型营销、智能产业的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