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钟吾大讲堂”“欢欢老师微课堂”“声动西楚”“阅读直通车”等既有阅读活动品牌,培育“书适宿城”“阅家阅户、爱阅之城”等城市阅读品牌,实施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推进计划,积极推动城市“全民阅读日”设立,积极组织和承办全国、省级阅读推广人培训活动,提高全区阅读推广人能力和水平。
努力拓展城乡文化交流通道。开展文化服务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进公园,进基层“五进”活动,切实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米”,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500场次以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具有宿城特色的多元化文化惠民服务体系。
(五)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
提升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完善文物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收集、记录和整理文化遗产资源,完善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建立动态保护信息数据库,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常态化、标准化,依法编制保护方案,规范落实保护措施。
深化大运河(宿城段)文物保护及创新活化利用工作。完善运河沿线极乐律院、道生碱店等文物修缮,对大运河(宿城段)文化遗存进行系统研究,强化对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持续推进东大街、新盛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加强对马陵公园、朱瑞故居、雪枫公园等革命遗存的保护利用,延续历史文化风貌。
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深挖文物的文化内涵,通过互联网、AR和VR等数字化新技术的引入,让文物“活”起来,开设展览、讲座等各种活动,把文物的文化内涵充分激活、寓教于乐。加强文旅融合开发、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研发文博创意产品,延伸文旅产业链,使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均得到充分释放。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深化非遗调查,采取数字化方式开展调查登记,推进大数据在调查中的应用。完善非遗记录体系,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全面记录。加大对中青年非遗专家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中青年学者从事非遗研究,建设非遗研究基地。挖掘阐释非遗项目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探索当代价值应用途径。
加强非遗项目保护。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力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至1人、省级增加至3人、市级增加至35人。探索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对于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试点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工作。加大对传承人支持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经费资助等方式,支持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交流活动。“十四五”期间,培育15处非遗传习保护基地,打造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创新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广泛开展非遗进学校、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活动,推进“琴鼓村村行”“钟吾梨园”“西楚芬芳”等为代表的品牌非遗惠民活动深入学校、景区、社区、田间地头,深化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极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充分融入文旅产品开发、文旅节事活动、文创商品研发之中,丰富非遗文化体验、激发非遗文化新活力。
(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路径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拓展服务内容,面向不同群体开展阅读分享、大师课、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艺术普及活动,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等文化活动,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延时开放和夜间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丰富文化休闲体验。
启动“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建设一批融合公共阅读、文博艺术、餐饮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兼具公益性、开放性、现代性、便利性,推动文化设施的“品质化、休闲化、网红化”升级,让公共空间更具艺术性、惠民性和便利性,让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城市肌理。
(七)提升广电服务效能
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建设工程。全面升级改造乡村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提供以新闻资讯、社会服务、医疗健康、数字娱乐、教育培训于一体的智慧化广播电视服务,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应急广播运行提升工程。加强应急广播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新媒体平台对接融合,探索建设基于5G、AI等技术的智能应急广播新应用,推动各类信息接收终端的广泛接入,推动应急广播在城乡社会综合治理、数字乡村等政务、文化传播、民生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五、大力推进旅游业提质发展
(一)优化旅游发展格局
依托文旅资源禀赋,围绕“立足近期、着眼长远”的发展策略,构建“城市休闲、乡村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大格局,立足水网交错的生态廊道、不断完善的交通廊道,通过廊道引领、串珠成线、连片成面,不断优化文旅产业发展布局,激发文旅发展动能。
城市休闲:依托全区文化资源富集和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优势,以“以文塑城、城旅一体”为发展理念,整合西楚文化、商贸休闲、特色街区等资源,完善城市休闲、文化娱乐、夜间休闲、旅游服务等旅游休闲业态及配套功能,强化西楚文化及英雄精神在公共服务设施的显性表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塑造区域特色文化地标。
乡村度假:以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为抓手,依托大运河、古黄河、成子湖等重要的水资源,整合区内的生态、果蔬、村庄等,积极引导生态休闲、滨水休闲、乡村度假等旅游经济发展,并在重要廊道沿线积极培育生态经济产业,有效推动生态富民、乡村振兴,打造全区生态文旅经济新的增长极、生态经济发展的示范区,为打造“江苏省生态大公园核心景区”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