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一批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重大成套装备产品。加强院地合作、校企联合,深入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深化“揭榜挂帅”、定向择优、联合招标等新机制,推动院所有效供给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量子计算、基因与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招引知名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落户,攻克一批前沿技术,抢占发展先机。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高质量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及海外设立创新中心、异地孵化器等,拓展研发创新合作网络。鼓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中试基地,对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研究与开发,提升产学研联合转化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强化国内外专利申请和布局,形成一批高价值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
加快高端创新载体建设。深化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分中心等在昆山布局,引进共建一批国家级重大研发平台。加快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城市创新区建设,加强昆山杜克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高效运作重点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强化产业技术精准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蒲公英科创产业园等,加快打造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高水平建设一批技术转移机构、中试平台、测试平台等,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三)突出智能制造引领,深化产业数字转型
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程,优化升级“智改数转”支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进一步带动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资力度,持续打造一批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深化开展数字化赋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提升智能制造自主供给能力。鼓励有实力的智能制造装备、软件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提供高水平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服务。
加强数字产业支撑。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5G、IPV6、量子通信等新型网络设施,支持利用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和装备改造升级企业内网。加快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聚焦重点行业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速上线节点运营推广,加快在建节点对接上线,提升标识解析综合服务能力,强化节点产业生态构建。支持企业将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推进企业内部、上下游、跨领域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数据资源协同与共享。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自建或与各电信运营商、云平台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推动工业APP向平台汇聚。加快“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建设,积极发展区块链即服务等新型模式,推动区块链在数字金融、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应用。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业态模式,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鼓励企业从传统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设计服务高端化发展。
(四)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规模
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高端环节持续发力,建设新兴产业优质项目库,加快引进一批引领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性足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围绕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等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关键缺失环节、断链环节,引进更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围绕重大项目,着力吸引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落地,打造良好产业生态。超前布局高精尖未来产业,支持类脑智能、量子科学、基因技术等产业化应用项目落地。推行绿色招商转型升级环境准入指导目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开展新一轮“千企技改升级”行动,每年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重点方向进行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技术改造活动。大力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作用,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优化重点项目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推动重点项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保障要素供给向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倾斜。构建项目全生命覆盖、全要素保障的项目管理机制,对项目进行动态化、全过程管理,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五)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夯实昆山制造实力
培育国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通过兼并重组、研发创新等方式,做大做强。围绕光电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小核酸和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打造一批根植昆山、技术领先、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在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等领域,培育壮大和精准招引一批总部型企业,打造具有昆山特色的总部经济高地。支持大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联合中小企业,深化上下游合作,构建创新协同、供应链互通的新型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