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项目节能环保准入。严格实施新建项目环评、能评制度,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电力等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为,落实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等量或减量替代能耗和污染物总量约束性条件,实施区域污染物新增量指标与实际减排力度挂钩联动。
(2)全面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发展新产业。坚持‘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发展重点,以智慧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为主要方向,持续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独立性与开放性结合、内循环与外循环兼备的产业链体系。设立新产业引导和投资基金,倡导对全产业链金融支持,放大新产业全生命周期价值,促进新产业快速发展。
开展新消费。开展创新产品及创新服务公共采购、商业化前采购和消费激励等需求侧政策的探索与应用,以项目为抓手,提振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新热情,聚焦消费新热点。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优先覆盖核心商区、主要应用场景等,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新型消费信用体系和标准化建设。着力补齐消费市场短板,全面实施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与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行动,培育壮大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在线文娱、智慧旅游、智慧体育等业态,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积极推广智慧商超、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深入实施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工程,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
3.提升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水平
(1)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
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管理,落实国家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大幅提升重点行业和企业能效水平。推进充电桩加速布局。支持电能替代发展,推进电能替代项目建设,完成铸造、建材等涉及工业炉窑使用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采取政策扶持措施,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扩大利用天然气,替代燃煤消费。
推进能源设施共享。研究推进共享西气东输、川气东输门站资源,联通天然气管网。加快区域电网建设,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结构,提高区域电力交换和保障供应能力。推进电网建设改造和智能电网应用,推进全区广域智能电网建设。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建立完善节能管理、节能监察、节能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严格执行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产品能耗强制标准,扎实推行节能评估审查机制。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新建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重点取用水户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全面实施节约用水管理,落实节水管理措施,强化重点用水户监督,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重点实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工程建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13m3/万元。
4.强化行业清洁化生产
(1)推动工业行业绿色化发展
狠抓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制订化工、原料药加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新一轮专项整治方案。推进纺织行业提升改造,西夏墅纺织工业园内印染企业废水出水实施提标改造工程。将清洁生产作为源头削减的重要措施,在重点危险废物产生行业和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以滨江化工园区内企业为重点,实现清洁生产全覆盖。
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健全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机制,逐步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促进资源要素适配,倒逼落后企业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积极推进产业和区域综合评价,探索建立针对产业园区整体评价体系。以产业链为纽带,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入驻标准化厂房,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推进绿色制造新模式。以提高绿色供给水平为核心,重点突破一批绿色制造设计、末端治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大力推动传统行业绿色化转型。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为抓手,加强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的绿色产品研发认定及推广应用。支持企业率先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等体系改造,分领域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绿色工厂。加强重点能耗企业和行业监管,围绕源头削减、过程治理、末端控制,控制高能耗、重污染、低产出项目的落地,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新环境。到2025年,全区化工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合理,化工产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全面治理,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显著提高,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达到先进水平,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化工园区绿色生产体系基本建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2)现代服务业绿色化发展
加快形成以“三新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绿色物流,加强对码头货物装卸、物料堆场、化工原料储罐的管理,实现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对低速货车和非道路机械的环境管理,规范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完善特色旅游项目,大力推进康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