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22~2030年

  推动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动联管机制,开展地下水污染成因和趋势分析、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和管控等试点工作。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估,科学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评估地下水环境风险及其对周边环境的潜在风险,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管控模式与配套政策。

  健全重点领域地下水污染预防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定期开展防渗排查与改造,鼓励企业开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自查。推进土壤和地下水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定期按规范要求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监测数据报各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在化学品生产企业申请排污许可证时,需载明地下水污染防渗和水质监测相关义务,采取防渗漏等措施,并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进行监测。

  推进地下水污染管控和修复。根据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等结果,对环境风险不可接受的,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阻止地下水污染与扩散,加强风险管控后期地下水环境监管。探索土-水协同修复治理模式,开展重点污染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控、防渗改造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紧密联系区地下水污染防控等试点示范工程。到2030年,完成省下达的地下水防治任务,确保地下水环境质量不下降。

  4.综合整治噪声污染

  (1)推进规划源头管控

  制定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开展声环境功能区评估与调整。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及交通运输等相关规划时,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影响。合理规划各类功能区域和交通干线走向,科学划定防噪声距离,并明确规划设计要求。

  (2)强化各类噪声防治

  推进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严厉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扰民行为。严格夜间施工审批并向社会公开,鼓励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强化夜间施工管理。加强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中社会生活噪声热点问题日常监管和集中治理。倡导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控制规约,鼓励创建宁静社区等宁静休息空间。开展城市交通干线、机场等交通运输噪声影响调查,对穿越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控。

  5.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加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开展全区危废产生量与处置能力匹配情况评估及设施运行情况评估,加快建成满足实际处置需求的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填埋设施。有序推进小量产废企业危废收集贮存试点,提升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能力。加强特殊类别废物安全处置能力,针对化工废盐、高卤素废物等特殊类别危废的处置能力不足,抓紧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处理利用能力。

  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等管理制度。落实不同等级危废分级分类差别化管理措施、手续不全危废贮存场所规范管理制度,推广使用危废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推进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危废重点源单位危废专项整治“回头看”,开展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巩固“一年小灶”成果。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企业自行处置利用设施环境监测。深入打击和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强化医疗废物处置能力。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事件,加强医疗废弃物监管,提升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强化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和处置,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全面检查焚烧设备,确保良好运行,设立单独的疫情医疗废物收集桶,确保疫情时期医疗废物的及时收集、安全运输、安全贮存、无害化处置,做到“日产日清”。加大医疗废弃物的处置能力建设,确保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2)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深入践行“无废”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加强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与处置,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城区生活垃圾由“三分类”向“四分类”转变,通过街道、社区、家庭、学校、商超、酒店、医院、企业等各个社会领域深入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实现绿色生产,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严控新(扩)建固废产生量大,区域难以实现有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项目,到2030年,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拆解处理。打造无公害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全面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农膜,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无公害化处置。推进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农林垃圾等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全区基本实现污水垃圾治理智慧平台全覆盖。

  6.加快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1)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力度

  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提升湿地公园建管水平。完善湿地公园建设成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进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基地建设,完成新龙生态湿地公园科普休闲长廊工程,加强志愿者队伍,加大自然教育活动推广力度。规范录安洲、长江等湿地保护小区管理,建立湿地保护小区保护成效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管理能力。打造区域湿地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样本。

  加强湿地的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大力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修复,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增加湿地面积,恢复湿地功能,增强湿地储碳能力,到2025年,湿地保有量不降低,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0%左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69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