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沛县“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

  (六)现代装备区域领先

  现代物质装备水平较高,农业科技、现代金融等先进要素不断注入,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现代产业转型,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良种覆盖率95%,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动能得到激活。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23个,其中1000亩示范区10个,500亩示范区13个,核心示范区内粮食生产六大环节机械化水平全部达到100%,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07.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6%,特色农业机械化率总体达68.87%,获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建成区域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三大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科院等各地院所近70名专家签订科技服务协议,建立“三新”推广机制,引进南梗9108、济麦22、烟富8、黄金冠等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研发,杂交水稻“三系七圃法”应用与推广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星火计划二等奖,小麦品种“华两优69”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产品,雄厚的科技力量为粮食制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已建成粮食制种基地面积1万亩,成为国内重要的杂交稻育种基地。此外,敬安镇成立辣椒院士工作站、张寨镇陈油坊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葡萄产业研究所。全县先后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0项,直接经济效益达228亿元。优质、高效品种覆盖率达95%,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中“卡脖子”的问题。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全县18个镇(场)街道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均达到“五有”标准,建成村级服务站点362个,实现涉农行政村全覆盖,每个村级农技服务站配备一名责任农技员和一名信息员。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利用农业科技入户平台、“12316”短信平台等信息手段推进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全县12316短信用户增加到1.5万人以上,年平均发送惠农短信70余条,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完善农技人员分类培训制度,培育农民土专家队伍,遴选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效益突出的农业产业示范园作为“三乡工程”农技培训基地,并以上海、徐州等地农产品销售市场为农产品经纪人实训基地,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万人次以上。目前,全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96876人,新型职业农民占比突破60%,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七)三产融合快速发展

  以强化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壮大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为纽带,以制度、技术、模式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实现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在全省率先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基地建设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推进。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涵盖龙固镇、杨屯镇、大屯镇、沛城镇、胡寨镇、魏庙镇、五段镇等7个沿湖镇2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麦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以湖西农场、杨屯镇、汉兴街道、魏庙镇、五段镇、张庄镇、张寨镇、朱寨镇、安国镇等9镇为重点的30万亩“江苏省绿色优质小麦、水稻基地”,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基础设施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县国标三级以上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比90%以上,获评全国标准化水稻示范区称号。品牌强农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引导以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为主体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目前全县有效绿色食品数达30个,有机农产品23个,认证绿色食品企业(稻麦)8家、有机农产品企业(稻麦)4家,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面积12.9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3000余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2.2%。打响“天鲜沛”农产品公共品牌,提升“沛县”大米、“云雪”面粉等一批产品市场知名度,“沛县大米”“沛县牛蒡”获国家地理标志。企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沛县春光粮食有限公司在“中国绿色食品30年—寻找最美绿色食品企业”活动中,被选评为“最美绿色食品企业”。徐州广勤米业有限公司在“淮味千年”杯江苏最美绿色食品大米企业评选活动中获得“最美绿色食品大米企业”荣誉;云雪面粉被评为全国百家绿色食品示范企业;徐州广勤米业有限公司获江苏省“水韵苏米”集体商标使用权,“广勤”系列米获江苏苏米集体商标使用权;江苏忠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获国家级龙头企业;徐州农垦湖西有机大米获江苏省首届“稻米博览会”江苏好大米优质农产品称号;“洪福渔”获批江苏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产品,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呈现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推进沛县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2020年,全县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达到32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5家、米业加工企业16家、饲料加工企业11家。构建以春光、广勤、育龙、顺发等为龙头的集生产、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和以海通食品、大丰食品、真心食品等为龙头的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创汇果蔬加工产业链。全县稻米年加工能力达到260万吨,其中广勤米业每天可加工大米600吨,加工产能处于江苏领先地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55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8:1,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市场流通向综合性、体系化方向发展。升级开发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建成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60多个,其中农贸市场21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39个。粮食仓储流通体系健全,改造升级收储库11个,全县国有粮食企业有效仓容量达78.11万吨,形成粮食大仓储格局。打造黄徐州苏鲁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集聚粮油加工企业30余家,建成集粮食流通通道网络化、原粮“四散化”、作业机械化、运行信息化、管理节约化、设施标准化、技术科学化为一体的粮油存储和物流平台,完成数字化粮库智能升级改造,绿色智能化储粮新装备技术广泛应用。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五代”服务,日处理原粮500吨,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实现粮食常储常新,有力保障全县粮食产业的交易和流通。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支持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商贸企业自建电商服务平台,建成沛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龙工场(淮海)跨境电商产业园等10多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等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电子商务,电商企业达300多家。汇聚以阿里巴巴为首的平台类企业2600家以上。开展电商示范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电商示范镇3个、示范村7个、示范园区5个、示范企业5个,县内超过98%的行政村设置了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涉农商品和服务消费双升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现代农村市场体系。2020年,全县农业电商交易额超过21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5%,带动就业4万人。评为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并入选国家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68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