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沛县“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

  图1-3:沛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图

  (三)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为骨干,多种组织形式互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雁阵效应”。

  深入推进家庭农场创建,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倾斜、表彰激励等措施,支持家庭农场做强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末全县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729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012家,其中粮食类999家、园艺类725家、畜牧类97家、水产类51家、种养类127家、其他类13家,平均经营面积280亩左右,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家庭农场主平均年龄46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 8.2%,高中以上学历占比 53.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省级农民综合性合作社改革试点的要求,积极开展“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37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五好示范社26家,263家合作社拥有自主注册商标,149家合作社农产品通过绿色、有机“两品”认证认定。依托“示范家庭农场”、“五好专业合作社”,建成61个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得到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推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功能设施、提升服务能力。培育家庭农场服务联盟61家,其中粮食类有40家。因地制宜发展“全程托管”“合作托管”“专业托管”等多种托管服务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从生产资料供应、田间管理、统防统治、农田灌溉、机收运输、秸秆还田、产地初加工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县每年完成社会化服务面积100余万亩,小农户托管率达82%。其中粮食产业实现全覆盖,实现以服务化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多层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重点扶持广勤米业、大丰食品、大连真心、海通食品等龙头企业建基地、扩规模,通过打造“专业村+公司”“专业村+基地+公司”等形式,开展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2018年以来全县新增村企对接基地面积达30万亩,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与农民致富增收的双赢。

  (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新一轮农业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引进了徐稻9、徐麦33、辣天下21辣椒、黑晶西瓜等一批绿色、优质、高效新品种,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9%;重点实施农业产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推广集成栽培、无土栽培、物联网、肥水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等一批省工节本、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推动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联合,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市农科院、徐州生物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中科院等各地院所近70名专家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目前,敬安镇辣椒制种基地与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邹学校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安国镇设施西瓜基地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于贤昌建立了果蔬栽培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河口镇“航天牛蒡”基地与国家农科院建立了研发基地。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沛县农业网、 “12316”短信平台等信息手段推进成果转化和应用,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目前,全县12316短信用户增加到1.5万人,惠农短信累计发送100余条。不断推进我县镇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县拥有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8个,益农社356个,益农社覆盖涉农村100%,全县新型职业农民达到8.56万人,培育程度达50.62%。大力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大幅提升全县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目前全县共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0项,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40亿元,新增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

  (五)绿色发展加快推进

  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保障安全的发展方针,全面推行低碳循环模式,加强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全县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主要依靠拼生态拼环境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低碳循环模式普遍推广。突出水稻和水产产业发展,探索出“鱼稻种养、稻鸭共生、菜渔共生”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推动土地产出实现新突破。促进全域种养大循环,推广“稻鸭共作”和“林下养禽”等复合经营新模式,创新蛋鸭笼养和水禽旱养等健康养殖新技术及发酵床养殖,“畜-沼-果蔬”等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新模式,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5.93%,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农业生产环境更加清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农药化肥减施新技术,将物理、农艺、生物、保护天敌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与减量使用农药、专业化统防统治、药械更新等行政技术措施紧密结合,严控“农药、化肥、农膜”三大投入品。全县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植保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得到普遍推广。“十三五”期间,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面积达到910万亩,建成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2个。小麦、水稻高产示范方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100%,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82万亩、专业化覆盖率达62%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7万亩,实现涉农村全覆盖。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8.51%和6.3%,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量占比提高到88.2%。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116处,收集各种农药包装废弃物共32.05吨,回收率达到72.58%,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8%。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达到13.5公斤/亩和0.136公斤/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镇、村三级监管体系。与县食安委建立起市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联动机制,完善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制度,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多年达到99%以上。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四挂钩”工作,依托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推动全县1500家规模种养生产主体入网,实现入网主体日常监管巡查、产品质量追溯、生产经营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全覆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68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