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福建省)诏安县“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第六节 发展布局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人才和资本等要素资源,构筑“一轴一核两区六园多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体系,形成重点突出、区域协调、分工合理的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一轴。构建海陆新兴产业经济联动发展轴。依托我县南北向重要交通干线,打造一条海陆联动经济辐射发展轴,构建以沿海港口为支点、沿线物流园区和客货枢纽为支撑、交通大动脉为纽带的海陆联动发展格局。依托诏安港、沈海高速、国道324线、原省道S309线等交通干线,推动诏安湾与诏安工业区的新兴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山海协作发展,积极拓展海陆联动发展纵深空间,形成沿海地区与山区乡镇优势互补、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

  一核。构建中心城区现代服务发展核。促进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文结构有机耦合,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服务配套水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据点,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打造综合型生产服务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会展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等多样化产业配套服务内容,重点发展研发创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助推我县新兴产业体系转型提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两区:在“两区合一”的整合统筹中优化布局、突出重点、优势互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平台载体。以诏安工业园区(东区)为核心,整合四都、金星和梅洲等乡镇,以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为动力,突出做强海洋生物和新能源等产业。以诏安工业园区(西区)为核心,以连站大道、金洋大道为轴线,整合深桥、白洋和西潭等乡镇,沿轴线两侧拓展,突出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轻工机械、数字文化创意等现代制造业。

  六园:突出发展片区的主导功能,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两区六园集聚集约发展,打造支撑我县未来产业升级发展跨越发展的核心区域,形成“园中有园”“区中有区”格局。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应聚焦海洋特色,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海洋生物综合配套等领域。新能源及机械制造产业园应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新型锂电池及配套、光伏配件、新能源汽车及配件等。婴童文化与数字创意产业园应注重产业提升,在婴童产业集聚发展基础上向高端升级,拓展婴童产品设计、数字文创动漫等新兴领域。电子轻工产业园应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轻工装备制造的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电路板、精密仪器、数码电子、印刷等。新材料产业园应注重与其它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绿色新型建材、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临港新兴经济产业园应把握诏安港区建设契机,打造粮油精深加工、海工装备制造等发展新优势。

  多点。统筹考虑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分布现状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特点,保障两大园区外有一定规模且有成长性和优势的产业生存发展空间。高质量建设产业集聚点,发展生物质能、光伏发电、数字服务、人工智能应用等产业,打造有活力的微型产业集聚区。前瞻留白,为培育产业新增长点预留空间。以多点形式辐射整个区域,进而构成新兴产业发展网,形成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局面。

  图1 诏安县“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图

  第三章 重点领域

  立足我县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健全制度链,着力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构建“1+2+3”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标志性产业链,引领带动全县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代生物与健康产业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支撑,优势较为明显,应重点打造并强化其在全产业体系中的支柱和引领作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有一定基础和特色,但仍需夯实基础,强化平台建设,以创新助推产业强链拓链,增强发展动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属于新兴领域或传统产业的升级方向,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增长点,应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赋能,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潜力。

  图2 诏安县“1+2+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

  第一节 重点打造一大优势产业

  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顺应市场需求升级趋势,立足我县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承载能力优势,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为核心,重点发展以现代生物与健康为核心领域的优势产业。

  一、海洋生物领域

  以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为重点,以润科生物工程、环海生物、大北农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技术、人才,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高新企业深入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集聚,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以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为载体,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岛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构筑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加快突破海洋创新药物、生物制品等关键环节,打造“蓝色药库”。海洋生物医药方面重点开发以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多糖、海洋生物蛋白和海洋脂类物质为主要功效成分的海洋药物,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构建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开发生产、药品制剂等产品及市场服务于一体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海洋生物制品方面重点发展以鲍鱼多糖、海藻多肽、生化琼胶、琼脂寡糖等为原料的新型海洋功能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推广从水产品加工副产品中提取鱼油、胶原蛋白、虾青素、甲壳素等技术;引进台湾海洋生物酶、海洋生物农药等新型海洋生物制品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用于节能降耗、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藻类等生物环保产品。

  (二)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加大牡蛎、对虾、石斑鱼等特色海洋生物育种科学基础研究,夯实种业基础,增强产业发展原动力。依托诏安昌福水产贝类工厂化育苗基地、宝智水产科技研发中心及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基地,建立引种、选种、保种和遗传育种公共研究平台。完善水产种苗场基础设施,强化技术力量,构建种苗繁育技术体系,规范水产优质种苗繁育生产操作规程,落实水产苗种检疫检验制度,全面提高水产良种供应能力,致力打造成为福建省规模化水产种苗繁育基地之一。充分利用大北农水产科技在水产生物饲料、微生态制剂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水产经济动物养殖中的保苗、壮苗、育苗的功能作用。

  专栏:海洋生物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鲍鱼脏器生物活性物质产品开发及生产线的建设(诏安海联食品有限公司)、微藻蛋白肽关键技术开发及中试生产线建设(润科生物工程<福建>有限公司)、江蓠菜生产培养基用琼脂研发与产业化升级项目(福建海德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速溶琼脂寡糖生产技术升级与产业化项目(福建环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洋微生物制剂(水产养殖用)的开发与推广(漳州庆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重点基地:

  现代渔业繁殖培育(贝类)基地(宝智水产科技研发中心);漳州昌福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贝类工厂化育苗基地;福建省水产功能性饲料及养殖环境调控重点实验室(大北农)。

  专栏:牡蛎产业创新升级的重点方向

  诏安县人民政府联合厦门玛塔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将共同打造诏安县牡蛎全产业链及田厝渔港经济综合体,建设诏安县牡蛎产业园,将牡蛎全产业链打造成为诏安县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中关村科学城将联合玛塔生态牵头发起设立“诏安县牡蛎产业发展基金”,全面助力诏安县牡蛎产业发展。其中牡蛎育苗育种以及精深加工领域是牡蛎全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依托生物科技创新引领牡蛎产业链拓展升级。具体发展方向如下:

  推广苗种技术。立足牡蛎育种育苗做文章,积极选育和推广适应地方海洋气候的“三倍体”牡蛎新品种,提升牡蛎良种覆盖率,推进牡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拓展生物制品。重点发展高新生态科技企业,推进生态牡蛎养殖融合发展,加强以牡蛎为原料的海洋药物、化妆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制品的孵化,增强牡蛎品牌发展潜力,提高牡蛎附加值。

  创新生态化利用。提高牡蛎原材料利用率,创新探索和推广牡蛎壳生态化再利用技术,立足于牡蛎钙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剂、酸化土壤改良剂等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生物牡蛎钙、海藻牡蛎钙、元素牡蛎钙等牡蛎钙改土肥产品。

  二、生命健康领域

  依托富硒种植产业和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大湾区内溢出的中药材、功能食品等领域先进生产力转移,培育发展以现代中医药、功能性食品为核心的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区域性生命健康产品制造中心、服务体验中心。

  (一)现代中医药。推动中医药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支持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建设,打造珍稀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基地。支持大中型中药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基地,推进金银花、观音串、巴戟天、牛大力、黄栀子、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支持中成药经典制剂传承创新和现代中药研发,开发中药饮片产品。开发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推广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推进药食同源产品生产试点。引进或联合省市知名中药企业,围绕中药有效成分,开发以中药为基源的保健品、功能食品、药妆等中药衍生品,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

  (二)功能性食品。依托我县富硒农副特产资源,发展以水果、蔬菜、茶叶为基础的精深加工产品,围绕增强免疫功能、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等功能类型,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保健食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发挥食品加工的基础优势,突出诏安富硒热带水果特色,探索引入水果多糖萃取技术项目,发展功能食品、药品、保健品,打造有影响力的“水果多糖”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积极把握“国家战略与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拓展延伸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加快溜溜、荣华食品等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与国内优秀食品专家、院士共建功能性食品研发实验室。

  第二节 创新发展两大特色产业

  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把握产业转移机遇,培育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补短板、强链条,创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

  一、新能源产业

  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围绕建设新能源装备和应用强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以新能源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加快新能源在电力、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我县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一)新能源与储能电池。以猛狮新能源、动力宝科技等锂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等为依托,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电池生产企业,推进新能源电池生产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围绕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领域,发展新型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新型燃料电池和新型太阳能电池等高功率、高容量新能源材料。加强上游原材料研发与突破,重点发展高容量正负极材料、耐高温低电阻隔膜等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能与循环寿命。加强钠离子电池技术方面研发,突破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瓶颈。积极对接宁德时代等储能技术和储能材料研发平台,探索推进高性能储能材料及高性能、高可靠动力电池生产。

  专栏:新能源领域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宁德时代的强势崛起,锂电、新能源已然成为资本市场万亿级的风口,猛狮等新能源科技的发展显得后继乏力,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威胁,新能源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应实施差异化经营,在行业竞争中寻找个性化发展空间。

  做优新能源电池产业。以电源科技、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为重点研究产品,辅以电池研究院、金属产业、液态产业、粉体产业等配套产业。进一步加快钠离子电池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布局,把握钠电池行业的窗口机会。

  拓展延伸储能产业链。紧抓能源结构转型的契机,创新发展先进储能技术产品和装备,拓展储能、智能输配电、智慧能源管理、售电业务领域,建立集太阳能发电-储能-智能输配电-智慧能源管理-互联网售电于一体的电力产业链,提供光伏发电、储能、智能输配电等业务。

  精准瞄准新能源车细分市场。从新能源电池向新能源汽车、助动车整车组装转型。以新能源汽车项目为龙头,进一步拓展汽车配件产业链,引进带动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和车身零部件生产项目。

  (二)生物质能。依据资源条件,积极引进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内生物质能发电先进地区的技术及产业资源,发展生物质预处理、气化、制气、提纯等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科学有序发展生物质能。推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实施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化企业沼气工程,通过改造提升发展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生物质分布式能源项目。在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沼气发电建设,推进生物质能与其他清洁能源互补。

  (三)海上风电。积极推进我县海上风电前期工作。结合我县海域风能资源及场址条件,提前布局,积极储备,争取纳入省、市级海上风电相关规划。紧跟漳州市海上风电生产基地布局思路,引进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探索布局风力发电相关设备生产组装、维护保养等配套产业。

  (四)光伏发电及配套。招商引进光伏材料生产企业,有序推进光伏应用,引导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依托猛狮科技、大唐国际、动力宝科技、中电光伏等龙头企业,借助“渔光互补”集中式光伏和屋顶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推进契机,带动整县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片、光伏智能应用产业发展,推动光伏产业由下游应用向中上游配套产业延伸。

  专栏:光伏试点项目重点方向

  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推进工商业和户用分布式光伏建设,按照“应上尽上”原则推动既有工商业企业、特色小镇、开发区(园区)等有条件的建筑物屋顶和停车场建设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结合乡村振兴、老旧小区改造、光伏惠民等工作,推进具备条件的农村、乡镇集中安装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降低城乡居民用电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发电比重。

  推进集中式光伏试点。充分利用沿海光照资源,开展集中式光伏试点,积极培育“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光伏产业,推动利用海上养殖场水面、农业大棚棚顶等,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有序推动近海养殖渔光互补、已完成生态修复的废弃矿区、工业园区成片屋顶、污水垃圾处理厂平价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重点做好诏安西山44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诏安西山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等,形成示范效应并向全县推广。

  (五)能源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培育能源产业发展新业态。通过开发风光储一体化和智能微电网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等基础设施网络及电力系统要素,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综合智慧能源供应系统。探索研究开发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微电网系统、智能配电系统、节能系统等新产品、新服务。推动能源企业与大数据通信企业相互渗透,打造能源互联网平台,鼓励以民营资本为主体打造“能源+互联网+金融”体系。加强能源大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二、新材料产业

  针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半导体、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重大需求,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新材料创新研发及产业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绿色建筑新材料、高分子复合前沿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县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一)绿色建筑新材料。把握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培育发展绿色建材新领域,助推建材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新型涂料、新型节能环保建材、隔热隔音材料、轻质建筑材料等建筑新材料。促进帝翔建材、涂兰树建材、凯美龙建材等企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墙体保温材料产品、装配式建筑部品、轻骨料混凝土产品。支持漳州融海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等发展再生高端颗粒塑料,优化铝门窗幕墙节能技术,提供丰富的隔热技术和精密产品,并提供客户定制化和应用设计服务。支持宇晶玻璃有限公司探索发展特种玻璃、环保节能玻璃等深加工领域。

  (二)高分子复合前沿材料。聚焦婴童玩具、绿色建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发展高功能化、生态化的高分子及复合材料,聚焦高性能塑料、高性能树脂、高性能纤维和功能性膜等先进高分子材料,逐步建立高分子材料设计-制造-应用为一体的产业技术链条。依托安莉高分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拓展高分子材料在环保玩具材料中的运用。依托漳州融海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探索高端聚烯烃塑料等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在建筑上运用。开展锂离子电池、半导体、先进储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力度,关注石墨烯材料、3D打印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材料发展趋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三)高性能金属材料。推动不锈钢材料创新转型升级,促进鸿辉不锈钢材料有限公司拓展高附加值的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不锈钢板、无缝钢管、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冷轧硅钢片等不锈钢精深加工产品。促进威远矿业、国锆矿业等企业往下游领域延伸,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龙头企业,引进锆、钛等选矿制造优质项目,利用澳大利亚等境外优质矿产资源,生产电子元器件产业相关原材料,逐步培育壮大五金产业。积极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发展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不锈钢镍基粉末等金属增材制造专用材料。

  (四)精细化工新材料。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绿色化工、精细化工产业,优化发展化工新材料领域,做精做细产业链条。以连润新能源为基础,打造绿色环保燃油添加剂的产品,探索拓展试剂、溶剂和标准物质等领域的高品质高纯度异辛烷,进一步优化打造以异辛烷为核心的综合性生产基地。以重整后的鑫展旺为龙头企业,整合、引进与装饰材料、纺织服装相关的精细化工项目。促进精细化工产业专业化发展,对标相关治理导则、标准规范、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第三节 培育壮大三大潜力产业

  顺应数字新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新趋势,把握“两化融合”产业升级的契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新模式,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与创新服务三大潜力产业,塑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机遇,结合我县产业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按照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方向,畅通“产品研制-示范应用-改进提升-产业化”循环,建设省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一)专用成套设备。以连众智惠实业、庆安精工机械、华元电力等企业为重点,支持精密机械、包装机械、塑料加工机械、玩具文具机械、电器机械等成套设备发展。依托我县本地轻工产业发展对生产装备的需求,开发智能绿色食品制造系统设备、成套工程装备智能化包装机械。推进水产品综合加工、粮油、畜(禽) 产品及传统食品工业化专用成套装备研发应用。促进新型农业装备领域与地方特色农业发展融合,探索发展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装备、自动化采摘收获装备、农副产品加工装备等产业。推动机械装备产品由数字化单机向智能化制造单元和成套设备转型。鼓励企业建设成套装备的综合测试验证平台,全面提升相关行业成套装备的产业化能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工程,引导先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装备领域渗透,推动军工技术在民用产业应用。

  (二)海工装备制造业。依托现有港湾条件和产业基础,把握诏安港区万吨级深水码头项目推进契机,科学布局与粮油物资储备、海洋产业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梅岭作业区为主要区域,打造我县船舶修造产业区,规划建设中型船舶修造基地,加快船坞、舾装码头及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修船业务发展水平,努力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开发能力,支持造船升级。规划布局海工装备制造业,材料,引进和培育发展养殖装备、渔具制造、海洋捕捞装备、船用设备、海洋工作平台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提高渔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三)节能环保装备。围绕土壤修复治理、水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制,拓展发展“三废”治理等环保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打造探索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依托生物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土壤修复和生态恢复药剂,研发污泥强化脱水与卫生填埋安全处置、土壤污染监测和应急处理装备。创新水产养殖改良剂等环保产品,引入发展海洋养殖业废弃物污染与处置设备,提升苗种繁育基地配套污水处理设备供给水平。重点促进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拓展发展壳清洗及深加工处理装备,扩大市场产品规模。超前谋划港口、畜禽养殖区污染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布局污染物处理装备。

  (四)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导向,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培育相结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重点支持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设备等。面向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建材、粮食储备等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分行业领域选树典型,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与复制推广,推广集成制造、协同制造、柔性制造、新型云制造、批量定制、精密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一)新型电子产品及元器件。主动对接台湾、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抓住国产替代机遇,加强高端新型电子元件、半导体部件的研发生产。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引进印刷、电路板、精密仪器、数码电子等产业及配套企业。大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新型元器件,引进发展新一代传感器件、电路板、固态电容、微波陶瓷等各类新型元器件。支持天恒达电工科技发展耐冷媒漆包线等特种元器件。支持麦优硕智能科技、大新电子、瑞升电子、星辉玩具、天达光电等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化高端电子产品。积极推动品鼎精密机械、必冠电子、安田(福建)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家居、智能应急、智能安防科技等信息化应用产品。支持企业参与5G相关设备、芯片、器件、模组及应用终端等领域的生产研发,布局车联网、船联网等前沿领域。

  (二)产业互联网。推进“互联网+”在协同制造、现代农渔业、智慧能源、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大力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推动在诏安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制造企业进行设备网络化改造,运用5G、TSN、边缘计算等技术,提升生产环节网络化水平。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面向特色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消费电子、零部件等行业企业面向下游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推广海产养殖物联网应用,培植涉海物联网产业链,建立现代渔业管理与生产技术服务云平台,实现水产品网上全程溯源监控,打造安全优质的专业水产品购物网站和综合性水产品交易(展示)平台。推进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物流业信息化、高端化发展。

  (三)数字服务业。推进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运用,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公开共享和应用拓展,鼓励大数据在工业、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云消费”场景,推行互联网直播、网红带货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推动数字产业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政务、医疗、文教等各领域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大力发展智慧社区、智慧生活、智慧景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新业态。

  (四)人工智能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加快推进“智慧诏安”建设,完善“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推进在工业园区、城市路网、社区街道、水库湖泊、标准农田、自然保护区等有条件区域设置智能传感器,构建泛在、融合、共享的立体感知网络,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升级,推动制造、教育、文化旅游、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三、数字创意与创新服务产业

  抢抓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加速融合、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内容精品制作,推动数字创意在各领域应用渗透,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化消费需求。

  (一)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加快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鼓励对文物书画、古城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支持诏安县文化艺术中心等场馆数字化建设,丰富数字创意内容产品;鼓励文化场馆等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多种技术,提升对会展、文物、艺术品等文化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展览展示水平。探索开辟网上画廊,探索书画网上销售模式,建设网上书画教学平台。探索发展数字出版、云媒体服务、移动多媒体、文化电商等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二)高端化婴童产品创新设计。以诏安工业园区婴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基础,聚焦原辅材料供应、婴童护理及玩具等产业链升级,运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推动计算机集成设计制造、协同制造等先进技术应用,提高婴童用品生产流程智能化设计水平。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新兴信息技术在玩具设计、服装设计等婴童用品相关领域的融合应用,鼓励发展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3D在线打印等互联网设计新模式。支持5G+传统设备/终端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赋能传统终端、设备及玩具生产制造商向5G+智能生活、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综合提供商转变。 强化婴童产品IP设计,丰富婴童产业链文化内涵。鼓励婴童产业多业态联动的创意开发,积极发展内容衍生制造业和关联服务业。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工程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资源,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推动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

  强化开放合作创新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诏安工业园区打造创新高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在诏设立一批研发机构等“创新飞地”,力争每个重点产业都至少建设一个具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的产业技术研究平台。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新技术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支持有条件企业与国内或国际同行在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标准等方面合作。鼓励规上企业自主设立研发中心,大力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研发平台。积极推进联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争取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在我县布局,加快培育形成高端创新平台集群。进一步加强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合作,共建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厦门海洋功能生物分子活性筛选平台、海洋微生物制剂产业开发平台、海洋生物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综合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以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促进企业朝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对标行业先进水平,瞄准产业技术瓶颈,梳理阶段性技术攻关清单,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以局部突破带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机构申报认定工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新型研发机构、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争取财政扶持资金。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激励与企业产值、研发投入等生产经营情况挂钩机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分段补助、税前加计扣除等激励政策,提高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企业研发机构骨干企业全覆盖,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鼓励产业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采取股份制、委托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方式,共建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

  三、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产学研结合模式,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依托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主动对接科研院所最新的科研成果,争取优秀科技成果在我县落地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和评价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及成果推广应用。加强科技成果、技术转让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建设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服务网络。支持“军转民”、“民参军”,推动军民科技成果共享和双向转移转化。

  四、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全面实施“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开展“人才漳州月”活动,持续大规模引才聚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领军团队、特级后备人才、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战略眼光、开放思维、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完善聚才、引才、用才机制,优化外籍高端人才来诏开办企业审批流程,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和办法,吸引各类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来诏创业发展。推广“创新团队+创新项目”“成团队成建制”“平台+人才”的引才模式。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能出能进的科技人才柔性引进制度。采用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短期聘用等多种灵活机制,吸引更多县外人才助力我县创新创业。促进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有机结合,带动本土高技能人才发展进步。深化“政+校+企”联动合作模式,促进人才创新与人才创业的协同推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实施“人才+基地”“人才+项目”“人才+产业”的人才发展模式,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器、产业发展相贯通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链。

  专栏:创新型应用型本土化人才培育工程

  抓住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积极改善诏安职校、诏安电大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坚持需求和就业导向,围绕“新工科”“新商科”“新农科”等发展趋势,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本土人才,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精准对接产业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深化“政府+学校+企业”联动合作模式,在我县工业园区内探索各种合作形式,与企业开展订单和定向培养培训产业技术工人,持续做好后续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劳动者技能提升行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产业工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探索与省内外高校建立“校校联办”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推进以服务发展、促进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第二节 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加快发展产业生态型主导企业,培育更多的龙头骨干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带动资源优势、创新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培育壮大技术创新企业群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支持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初创型科技企业,加大对拥有技术专利的团队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投引导、产业孵化等方式培育一批初创型科技企业,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采取技术合作、知识共享、共同开发等方式,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集聚壮大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

  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专项行动,加大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骨干企业的服务,加强在用地供应、企业用工、缓解资金困难、保障供应链等方面的支持,引进培育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在我县发展。支持行业的领军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有产业链号召力的“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广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发展等模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三、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推行“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建立成长型小微企业培育库,健全“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监测分析、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开展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的咨询服务,引导中小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形成一批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遴选出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企业,引导其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实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存货担保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融资租赁等。

  第三节 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工程

  围绕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产业高速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样板区。

  一、促进产业链补链强链

  推动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强化现代生物与健康产业(优势型)产业链的根植性,提升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特色型)产业链的发展势能,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潜力型)产业链的增长潜力。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链长制”“链主制”。研究实施重点领域生产企业工程研发及产业化扶持专项,制定“一链一策”定制产业链配套政策。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产业链关键核心配套企业就近布局,形成若干具有“竹林效应”的产业生态集群。聚焦主业精准强链补链,通过资金支持、开放市场等多种渠道与企业协同打造产业生态。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企业间的“中心—卫星”制度,加强供应链企业合作,以下游整机生产、系统集成、终端应用企业需求为引导,促进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更新升级,提高本地化配套能力。

  二、实现发展方式绿色化

  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青梅加工、水产加工、轻工电子、化工材料等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大力推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积极推广清洁技术、绿色工艺和低碳生产方式,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鼓励龙头企业携手上下游企业共建绿色供应链,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发展再制造产业,提高大宗工业废旧金属材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回收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园区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提升市场竞争力,规避低碳壁垒。促进企业、园区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率先探索碳中和实现路径。

  三、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深度互联,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协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鼓励传统企业从生产线、生产车间等局部智能化改造向整个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拓展。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重点实施以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部署应用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对标行业示范标杆工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打造形成一批支撑“诏安智造”的优质企业群体。

  四、推进产品服务品质化

  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进先进生产制造装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产品制造质量和水平。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内设工业设计中心,不断提高产品外观、功能、结构的设计水平。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将制造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扩大具有自主品牌产品的销售和出口。大力倡导推广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和承担制定国际国内标准,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标准化水平。推动企业质量监督智能化,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第四节 实施园区载体提质工程

  围绕诏安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强县”的主战场,促进资源向优势区域和重点产业集聚,形成“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协作、合理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公共服务供给,一体化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为加快打造漳州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平台。

  一、优化园区布局

  以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优化调整诏安工业园区功能布局、特色主导产业及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开发,明确功能定位,引导工业区向创新型、集聚型、生态型、数字化转变,打造形成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区。主动对接融入全市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强化全产业链招商,找寻各产业链条中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通并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专业园区式产业集群,构建“两区六园多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强化合作共建,支持与厦门、漳州等以联合共建、飞地等多种方式灵活对接,在诏安设立合作共建产业园;支持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以交叉持股、合股经营等方式合作共建新型工业园区。

  二、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园区用地。推动园区基础设施“七通一平”标准化、运营管理规范化,加快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鼓励产业园区多渠道筹建通用标准厂房,降低企业投资门槛和运营成本,保障中小微企业生产空间。推动采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限出让”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价值。严格控制园区非主导产业用地,提高单位用地投资强度,按照不低于国家同类地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把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加快实现千兆光纤+5G“双千兆”网络和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推动建立信息通信业与制造业对接平台,鼓励重点企业积极开展“5G+工业互联网”改造。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企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助力园区企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三、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依托工业园区载体,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产业专业孵化器发展支持力度,提高人才、技术、资本等综合创业服务能力。创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工业园区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密集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企业国际化支撑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做强做大的有效路径。鼓励社会力量在园区开办有利于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简称众创空间),提供办公配套、研发支持、创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宣传推广等众创服务,促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专栏: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创新重点

  按照“平台先行、培育服务”的思路,高起点打造园区产业服务,围绕“生活配套、产业集聚和生态维护”三个方面的需求,以“企业和员工”为着力点,将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基础服务与附加性服务相结合,建立以生活性服务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为特色、以生态服务为支撑的新型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生活性服务。以企业员工及往来客商为服务重点,从日常居住、基本消费、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四个层面,积极规划员工公寓、人才公寓、经济型酒店、便利超市、公交站点、餐饮店、健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服务平台载体,以满足员工及往来客商的基本日常生活、安全、社交等各方面需求。

  生产性服务。结合园区主导产业情况,根据研发设计、贸易采购、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金融咨询等产业链环节,可以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商贸物流服务、金融租赁服务、专业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综合行政服务七类生产性服务业,相应地可以规划建设科技研发社区、产品展销平台、创投服务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等服务载体。

  生态性服务。遵循生态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工业隔离,环境优化的需求,打造园区边缘生态隔离带、公共道路景观绿化、居住绿地、公共绿地等生态服务支撑体系,高绿化率建设产业服务园区。

  第五节 实施高质量招商引资工程

  着眼于对全县未来经济、行业长期发展需求,加强项目策划对接和招商引资,发展一批有较大影响、有明显带动和促进作用的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项目。

  一、加强项目策划与生成

  相关主管部门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调查,提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策划一批规模带动力大的项目。支持具有“专、精、特、新”特点和市场前景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能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部门合作,策划生产项目,实现产业链拓展和延伸。发动全县干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在外乡贤等,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策划生成一批重大项目。项目主管部门要支持项目前期工作,以落实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和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项目引进、落位评估标准和程序,形成政府部门联审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项目引进评估机制。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规律、产业布局特点,动态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方向,汇总各部门、各企业策划生成项目,制定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建立重点招商企业名录,认真做好项目对接前预可行性研究。

  二、主动实施精准招商

  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机遇,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展区域精准招商。精准对接世界500强、民企500强、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引领性、带动性、根植性的产业龙头项目和产业“补短板”项目,引导产业上下游延链、补链、壮链。聚焦国内一线城市,吸引承接北京、上海的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广州的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及深圳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汽车等产业,青岛、舟山、厦门等地的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重点瞄准日本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产品、汽车等产业,韩国的软件开发、电子产品等产业,以及欧美的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专用设备等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坚持“节能优先,因能谋产、量能而行”原则,将能耗双控贯穿于招商引资全过程和各领域,从严控制存量高耗能企业新建成高耗能项目投产时序,坚决守住能耗双控底线。推动招商引资绿色生态转型,重点引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低碳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新技能、新产业、新业态,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

  三、创新招商引资方法

  加大产业招商宣传,积极组织参加各种产业展会、论坛,加强与外界联系,宣传好诏安工业园区的产业优势、政策优惠,努力营造园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走出去”,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拓宽招商渠道,加强与央企、十大军工企业、世界500强及台湾百强企业、全国民企500强企业沟通对接,突出我县产业链缺失环节、关键领域项目对接。引导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招引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中介联动”的“以商招商”新格局。要坚持龙头引领、集群发展,开展专班招商、专业招商、专家招商、委托招商、集群招商、链条招商。对于成长好、产业前景好的科技型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在招商过程中,可探索采用定制式厂房的模式,提供业主特殊的空间和物业形式需求。

  四、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招商引资领导统筹和支撑保障作用,加大对项目土地、能耗、环评、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充实统筹部门工作力量,强化全县招商引资“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做好重大产业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全过程保障服务。加强部门协同,强化全县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形成各级“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良性互动”的工作合力。建立招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招商项目全领域覆盖、全流程跟踪、全过程管理。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招商引资提供强劲的政策支撑。按照“专业、专职、专人、专注”的要求,加强招商团队专业化建设。成立重大招商项目工作专班,开展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人才专项培训,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和加大培养力度等多种方式,提高招商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

  第六节 实施开放合作深化工程

  充分发挥我县对台、港口、生态与侨乡等优势,立足闽粤,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台湾和东盟,用好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与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新格局,在全方位开放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充分发挥诏安、东山两个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县的引领作用,加强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强化我县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与东山经济开发区的互补与协作,共同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等特色新兴产业,推动形成连片开发的格局,共同打造闽粤合作的前沿阵地。主动对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厦漳泉都市圈建设,在工业产业协作、加强山海协作园区协作共建、深化科技创新协作等重点任务,积极探索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合作模式。主动对接厦门火炬高新区、海沧信息产业园、泉州芯谷等产业集中区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配套协作。加强与福州、宁德等地区对接,探索海上风电、储能、动力电池等领域合作,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二、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与协作

  充分利用我县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发挥我县作为闽粤经济合作区的核心主体作用,推动大湾区企业的高新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与本地资源优势相结合,以海洋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配套、智能家电等产业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重要转移基地和产业配套延伸带,强化我县作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先行地和重要通道的功能。重点深化与潮州汕头两地前沿新材料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现代食品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新兴领域可以探索通过实施“大湾区研发+诏安转化及产业化落地”模式,积极承接大湾区内先进生产力转移。相对成熟的领域可以联合大湾区共建技术转移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发展基地;利用创新资源的科技平台、产学研联盟和创客中心等载体,吸引大湾区优秀科研团队及创新创业人才落户我县。

  三、深化诏台优势产业对接与合作

  强化产业对接,搭建平台载体,大力引进台资产业链核心技术、龙头项目和高端人才,推动诏台产业合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以诏安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引进海洋生物、新能源等产业先进企业,引导和支持台资企业推进强链补链和科技创新,做强做大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台资进入文化创意、医疗健康、信息科技等产业开展投资与合作。推进诏台科技协同创新,推动与台湾科技企业、领军人才、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为台资企业或台湾创业团队提供孵育空间和公共服务,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支持在诏台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落实各级惠台政策措施,促进台资企业发挥更大效用。支持台资企业在我县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运营中心,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投资、税收、资金等支持政策。

  四、加大国际间交流合作

  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动力,利用海内外诏安侨乡创业合作平台的功能定位,积极拓展与“海丝”沿线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协同创新体系,参与创新要素资源全球化配置,支持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海外研究中心、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国际技术并购、绿地投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孵化基地。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不断扩大传统优势产品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注重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和水平,突出提升技术层次,突出诏安特色,突出提高总体效益,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不断拓宽利用外资的发展空间,实现从单纯引进资金向引进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并重,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

  第七节 实施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增加产业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优质要素的供给,降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成本,稳定发展预期,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简化优化审批事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加强5G在城市治理和政府管理上的应用,推进掌上办公,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电子化,推行“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对关键重大项目实施“定制化”审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面推进监管事项标准化,开展监管数据治理。落实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与信用监管等进一步融合,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建立新业态新发展模式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成立营商环境咨询监督委员会,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建立健全一站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二、构建物流与供应链体系

  充分发挥港口、铁路、公路等综合运输大通道优势,依托漳汕高铁诏安南站、闽粤经济合作区物流中心、金都物流中心等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硬件供应链体系,打造高附加值产品及中间零部件商品集散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城市配送、综合贸易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物流金融服务及衍生服务,推动物流金融、物流交易、物流标准化发展,提升物流产业要素配置效能。推进智慧物流建设,促进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商业等联动发展。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进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积极吸引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在我县建立区域总部或营运中心。

  三、完善创业创新投融资体系

  不断完善股权投资、科技金融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创新投融资体系。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提高获得信贷的便利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高技术创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需求,设立并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配套基金的引导作用,引进一批海内外一流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行业,为初创期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规模企业提供全覆盖的创新投入支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建立自主创新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管理制度,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担保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营造有利于企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创设新兴产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银行、保险、小贷、担保等金融(服务)机构为众创空间创业项目提供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给予补贴,分担科技金融产品创新风险。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加快建设诏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快速授权、确权、维权一站式服务,提升重点产业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效率。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政策咨询和维权服务。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争取全县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在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上先行先试。组织专利代理援助服务,面向民营企业推广知识产权托管服务,鼓励专利代理机构为困难民营小微企业提供免费专利代理服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诏安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全局工作,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负责审议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战略、重大事项和重大工程项目等,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及任务分工。围绕“1+2+3”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积极促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筑以产业联盟和“链主”企业为主导,全要素集成、上下游融通的产业生态。推动建立“链长制”“链主制”“会长制”支撑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各产业链企业发展。推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顶层指导与招商引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强化统筹协调

  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动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县领导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县直有关部门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工作分工、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协调推进有关战略性新兴重点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加快形成条块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基层和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各产业牵头单位要制定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做好产业发展运行分析、产业政策研究、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引进、重点项目推进等工作。各乡镇、工业园区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培育发展工作。深入开展“百名干部挂百企”帮扶活动,及时协调解决重点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实行“七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挂钩县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套工作专班、一批项目支撑、一份政策清单、一本产业链招商地图、一笔经费保障。加速项目开工进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发展格局。落实项目属地主体管理责任,公开挂图作战,共同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基层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成立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建立重点项目准入、评估、土地特供机制,保证项目正常建设。协调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整合项目推进中的“问题清单”,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其中需跨部门协调的问题提请县领导牵头协调解决,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开工、竣工、投产、上规。从严控制存量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新建成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投产时序,坚守“两高”双控底线。

  第四节 加强监测与评估

  研究制定评价考核办法,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范围。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工作,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监测与评估,做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评估实施情况提供依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结束后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公众等参与听证评估、检查监督,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进建议。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节 强化产业空间保障

  系统梳理全县工业用地现状,研究划定全县工业用地控制线,分级实施禁止调整、调整必补偿的措施,保留一定规模的工业用地,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承载区实施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推出一批完成区域综合评估、明确项目准入标准、市政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类省重大产业项目,可预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招引落地特别重大项目的单位,给予一定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支持各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厂房,变“项目等厂房”为“厂房等项目”。严格开发区土地管理利用,推动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制定实施鼓励腾退空间和老旧厂房再利用政策,支持“腾笼换鸟”加快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第六节 强化财政资金引导

  加大现有产业发展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点政策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引育、科技攻关、特色品牌培育等领域的专项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政策优惠。深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方式的改革,注重运用基金模式,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方式合理配置资金,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加强资金投入绩效评价,形成有效的反馈调整机制,确保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我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建设。

  第七节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落实省、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专项。用好用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一揽子政策,从财政奖补、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技术创新等方面,支持培育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保障条件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争取原有中央苏区县、闽粤合作核心区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向省、市争取扶持海洋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体系的发展政策措施,争取更多的土地、林地、环保、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配套及原料保障等建设指标。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市场推广扶持政策,加快高端产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对重点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在项目建设、融资担保、用工培训、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

  第八节 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宣传解读,深入挖掘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大力弘扬闽南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实干兴业的热情,不断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积极参与,打造有利于规划实施和落实的社会环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98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