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防洪减灾存在薄弱环节
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地势复杂,属于典型的暴雨洪水成灾地区。歙县县城地处扬之河(练江干流)、布射河、富资河、丰乐河汇集处,四条河流在县城汇合形成练江。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部分堤段防洪标准尚未达标,整个城区防洪基础设施形式单一,城区上游只有一座丰乐水库,控制面积仅占城区以上汇水面积的18.57%,对城市防洪的作用有限,防洪堤还未形成完整的封闭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30年歙县县城防洪标准应提升至50年一遇,原规划的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已难以满足歙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乡镇村防洪标准较低,堤防达标率不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不足,中小河流和农村水系治理仍需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现状防洪工程设施抗灾能力薄弱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同时,洪涝灾害预警能力以及应急调度能力不足。
2.2.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水资源保障程度不高
歙县年降雨量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蓄能力弱,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配置格局不完全适应。且蓄水工程及供水配套不足,致使歙县部分农村居民在2019年干旱中出现了饮水困难情况。
2.2.3人为水土流失仍未遏制,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繁重
近年来歙县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水土流失面积仍占国土面积20%左右。不合理水资源开发现象依然存在,坡耕地水土流失仍需加强控制,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未从根本上遏制,并且歙县地形复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施工难度大、成本高。
2.2.4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行业能力仍待进一步增强
面对水利发展新要求,尽管水利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利前期投入与大规模水利建设任务和复杂艰巨的立项要求不相适应,水利投融资体制未建立,水利投资渠道单一,需加快研究建立社会投资、企业投资、银行贷款、政府发债等多元化投资体制与机制。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和水务管理机制尚需完善,水行政执法能力尚需提高。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工程管理设施和水利信息系统尚待完善,水利管理能力普遍薄弱,水利应急管理能力不足,水利人才缺乏,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水利综合管理能力难以适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水利体制改革,推动水利持续健康发展。
2.3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分析
2.3.1歙县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歙县防洪减灾安全体系、区域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工程体系为国计民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还存在诸多短板,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与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推动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2.3.2新时期水利发展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1)新时期治水方针,为今后水利工作指明方向
“节水优先”就是要把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实施节水行动为抓手,完善节水制度标准,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使节约用水真正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空间均衡”就是落实以水定需,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在充分节水前提下,兴建必要工程,加强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同时,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坚持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倒逼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布局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系统治理”就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治草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共生。既要通过一批必要的工程,强化流域综合治理,也要通过河长制、湖长制等系统监管手段,推动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共生。“两手发力”就是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在解决水问题上的协调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水利体制与机制改革工作。
(2)水利工作总基调,为水利工作明确了重点任务
“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工作总基调,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利行业工作重点。2020年7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中的短板。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主要包括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等5大类。
(3)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为水利工作提供重要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生态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水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要素,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快水利建设的要求,并将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安徽建设,全面对标中央新部署新要求,确立了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补齐补强水利薄弱环节短板,大力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化水治理制度体系,全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4)区域发展战略,为水利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抓手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国家层面提出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区域战略。从地方发展层面,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了建设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和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对水利基础支撑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利工作也必须面向于、服务于区域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区域战略的实施也为水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和主战场。
3 总体思路
3.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新时期“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把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贯穿于治水的全过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不断提高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推动全社会节水为根本,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为前提,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重点,以补齐水利工程短板为支撑,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围绕“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国家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对标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等目标任务,提升区域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全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水利建设管理与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完善防洪减灾、节水供水、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解决水灾害和水资源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加快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