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
发展城市夜经济。推动城市商业中心区、商业综合体等优化业态布局、延长营业时间,建设与重点商圈发展相融合、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特色商业街区,积极稳妥打造夜间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城市“夜间经济”示范区。延长主城区总督署、军校纪念馆、莲池书院、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文旅设施开放时间,积极培育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夜间新业态,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激活消费潜力,助力打造具有“保定味、国际范”的“不夜城”。点亮景区夜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在保证安全等前提下夜间开放,丰富夜景打造、旅游演艺、特色活动、商街夜市等夜间游览内容,提升景区“夜宿”产品,提升夜游体验。鼓励旅游乡村开发富有创意的夜间文化旅游活动,开展夜间小吃节、光影节、音乐节、露营节等休闲活动,扩大特色精品民宿供给,满足游客住宿停留需求。创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依托中心城区设施和重点景区,构建特色鲜明、高附加值的夜游、夜娱、夜读、夜食、夜购、夜宿等产品体系,培育打造一批具有独特韵味的“不夜城区”和“夜色景区”。强化夜游交通保障,提升夜游配套服务,维护夜游市场秩序,制订完善夜间旅游应急救援预案,营造高品质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环境,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三)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热点
创新发展新型消费。加大数字文旅发展,发展智慧旅游景区、虚拟景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消费新业态,开发线上营销、线上预订、线上购物等功能,推出线下实景直播、VR旅游、短视频、OTA等线上传播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文旅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基于疫情防控的新型消费模式,大力发展中医康养、医疗旅游、温泉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注重文旅环保消费和绿色消费。拓展文旅消费空间。注重城市郊区、特色街区和文化场馆的休闲价值,提升一批城市传统街区,增加文旅休闲功能,丰富文化体验、娱乐健身、特色餐饮、品牌购物等业态,扩大有效供给。鼓励依法依规对传统演出场所和博物馆进行设施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饮区、观众休息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书店等,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丰富文旅商品供给。依托创意设计产业,鼓励支持演艺演出、娱乐综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行业创新发展,激发文旅消费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引进免税购物、文化餐饮、奢侈品、医疗养颜等国际品牌和机构,承接出境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转化。
(四)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环境
繁荣假日文旅经济。准确把握北京、雄安新区、石家庄等京津冀城市群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鼓励发展与自驾游、休闲度假游等相适应的文化和旅游服务,注重亲子、研学和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供给,开发设计“一日游”“周末游”“微度假”等假日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京津冀周末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构建“北京第二消费中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对单位和职工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的引导,鼓励组织方式灵活多样的疗休养。完善消费惠民举措。持续推行保定文旅惠民卡,组织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等活动,鼓励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激活本地旅游消费能力。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不断加大发放力度和补贴范围,引导、激发文化消费潜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高消费便利程度。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鼓励重复消费、便捷消费、休闲消费和一站式消费的社区化休闲综合体建设,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打造群众身边的文旅消费网点。引导演出、文化娱乐、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等智慧便民服务场景,提高文化和旅游场所消费便捷度。
专栏8-9 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工程
1.创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
2.创建省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依托一定的夜间景观环境,实施一体化夜间场景设计与打造,形成文旅商深度融合、业态产品丰富多样、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大、文旅消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空间,积极创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3.打造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按照《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LB/T 082-2021)标准,推动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重点打造保定古城美食街、太行水镇美食街、唐尧古镇美食街区、安国中央步行街、顾家台-骆驼湾美食街、易州古城美食街、野三坡美食街、白石山美食街等。
第九章 优化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一、实施文化和旅游品牌提升工程
(一)优化更新文化和旅游总体品牌
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围绕京畿文化、古北岳文化、红色文化、明清文化、唐尧文化等文化脉络和特色资源,塑造“文化名城,山水保定”总体品牌,加强对总体品牌形象的系统构建和广泛传播,广泛征集宣传口号、形象标识(LOGO)等,完善服务品牌、企业品牌等文旅品牌体系支撑,实现品牌梯度发展。强化整合宣传,制定统一的品牌提升计划和实施方案,构建多层次、全产业链的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提升保定文化和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做强22个县(区)文化和旅游品牌
围绕“文化名城,山水保定”总体品牌,对保定市22个县(区、市)文化和资源进行高度提炼,选择一个属于本地区、具有特殊性的标签进行品牌塑造,建立起各地区鲜明的文旅形象,进一步叫响生态凉城涞源、唐尧故里唐县、石雕之乡曲阳、辣椒之都望都、箱包之都白沟、红色摇篮阜平等重点县区文化和旅游品牌,使其成为传递城市精神、凝聚企业、营销共建的载体,提升各地区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向往度和忠诚度,逐步发展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