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突出发展水果产业。坚持“南果(抗寒果品)北海棠(塞外红)、城镇周边时差果”的发展思路,按照“适地适树、规模发展”的建设原则,重点发展岳阳红、岳艳、岳华等抗寒苹果,晚玉等抗寒优质梨及设施葡萄等高标准果品基地,大力调整区域布局和树种品种结构,对老旧果园实施嫁接改优,使果品早、中、晚熟品种控制在1:3:6左右。落实果园生草、简易修剪、化学疏花疏果等技术规程,加快实用型果园生产机械和操作平台应用,实现果园省力化降低生产成本。到2025年,新建经济林面积5万亩,低劣林果园区改造5万亩,果园提质增效10万亩,全市林果总面积达到45万亩,实现林果产业“12345”总体目标,即:达到农民人均100株果、2亩杏、农民人均林果收入3000元,带动4万农民致富,经济林产值达到10亿元(两个5亿元)的发展目标,成功打造省级“寒地苹果”特优区。
3.推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畜禽养殖空间布局,严格畜禽养殖分区管理,大力推广“畜-沼-菜(粮、果)”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养殖场(户)按照“一控两分三防两配套一基本”全面推行粪污处理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引导养殖大户组建合作社,为中小养殖户提供良种繁育、饲料营养、疫病检测、产品储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实用科技服务。生猪重点以三元、芳辉、庚泰等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为龙头,支持企业基础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全市生猪年出栏稳定在10万头以上;肉牛、肉羊重点以福兴养殖有限公司、泉和祥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发展农户适度规模养殖,扩大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支持龙头企业提高母牛养殖比重,稳固草食性肉牛、肉羊产业基础;肉鸡和蛋鸡重点以榆树林子镇宋营子肉鸡养殖小区、万兴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发展双A、利锋、海兰、罗曼等品种,引导发展笨鸡生产,争创品牌,扩大规模;奶牛以青河镇奶牛养殖场为引领,加快高产奶牛的引进和繁育,逐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增加鲜奶供应量。到2025年,全市发展标准化养殖场(区)达到80个,畜禽养殖规模达到300万头只以上,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全部实现经营管理智能化。
(三)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建设高标准、高效益农田”的原则,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进行田、土、水、路、林、电、管综合配套建设。在全市19个乡镇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到2025年末建成集中连片,水电路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5万亩(每年1万亩),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和节水设施、田间机耕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损毁工程修复等工程,提高耕地质量,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提高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水平。
根据我市山区地貌,推广轻便耐用中小型耕种收及植保机械。实施“敞开式”农机补贴政策,重点针对设施农业环境自动控制、高效植保、玉米联合收获等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农机农艺的高度融合,示范引领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36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0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2000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5%。加强农机作业人员培养,建立20支、500人的农机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3.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1)完善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等基层气象监测站等防灾减灾装备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农民自救互救防灾能力。增强推进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与水利、气象、国土等部门合作,定期进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强化对高温干旱、洪涝暴雨、低温冰冻、大风雷暴、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警报服务,通过气象服务平台等各种渠道及时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送各类农业灾害预警信息、农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知识等,减少农业生产损失。
(2)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度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突出“两节”“两会”、汛期、暑期、国庆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的原则,强化双重控制机制建设,统一部署,示范引领,不断强化指导检查评估,扎实推进农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杜绝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健全农机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强化安全监管措施和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预防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
(四)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1)发展现代种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选育和推广一批适应本地地理气候的食用菌、蔬菜、果品等优良品种。到2025年,建设2个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10个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试验基地和试验点,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2)建设创新推广平台。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京津冀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加快提升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着力打造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建设水平,培育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到2025年,全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5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达到9家,农业创新驿站发展到6个,其中打造精品驿站2个。
(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行挂牌服务,建立覆盖所有乡村、服务到项目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主推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强化农技推广区域站、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推广职能,改善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积极吸纳优秀涉农大学生,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支撑,实现乡镇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