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河北省)平泉市现代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转变。

  (1)培强壮大扶贫产业。按照“南果北菜全域菌”的发展总体布局,着力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提升扶贫产品品质,打造扶贫产品品牌,提高扶贫产品销量,增强扶贫产业经济收益。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深加工。通过成熟适用的技术筛选与示范推广,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改善贮藏、保鲜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区延伸,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而增强农业产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

  (2)加强产业风险防范。指导各乡镇开展扶贫产业风险排查,包括扶贫产业园区及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设施、运营销售、利益分配等情况,针对发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扶贫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防范致贫返贫隐患。

  2.实现基础设施改善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转变。

  (1)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果,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倍增、公共服务均等和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完善提升村幼儿园、养老院、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启动镇卫生医院迁址新建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工程,加快补齐示范区发展短板,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2)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省市职改相关规定,将正高级职称推荐指标向乡村一线教师倾斜。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全面落实“七长”责任制,建立控辍网络,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学校4本适龄儿童少年台账。严格执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政策,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

  (3)着力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四医联动”改革,实施“健康平泉”行动,探索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改善设施条件,提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

  (4)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门诊费用统筹及支付机制,完善规范大病保险政策和管理,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3.实现农民素质提升向乡村有效治理转变。

  (1)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农民素养养成、现代农业产业见识、乡村综合治理等方面课程,每年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和高素质农民500人以上。通过综合治理和典型带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2)利用农民丰收节、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勤劳致富等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4.实现贫困户脱贫向全体农民致富奔小康转变。

  (1)全面开展防贫监测。在全市开展防贫监测工作,科学设定防贫监测对象,以户为单位建立防贫监测对象台账,充分发挥“河北省产业扶贫数据统计系统”作用,及时提供防返贫预警信息,严格防贫监测对象纳入程序,做到“应纳尽纳”。

  (2)突出产业帮扶作用。持续执行产业帮扶政策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培强壮大扶贫产业基础,引导和鼓励扶贫园区和企业雇佣防贫监测对象,确保防贫监测户通过产业就业持续稳定增收。

  (3)深入实施“全民致富工程”。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保持产业扶贫政策稳定,继续扶持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发展户均2万袋菌、一户一棚、扶贫百株果、庭院经济,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4)突出典型扶贫模式作用。拓展“三零”扶贫、“一地生四金”产业扶贫典型模式的引领作用,推动土地流转、托管工作,有效盘活农户生产资源,增强建档立卡户内生动力,鼓励有劳动贫困人口积极参加扶贫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5)统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产业发展。对产业发展基础相对滞后的非贫困村,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建设项目,逐步加以改善,对于收入偏低的非贫困户,在住房安全保障、金融贷款、巩固脱贫成果的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扶持,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自身发展能力,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到产业发展链条中,通过产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八)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推进土地、宅基地改革。

  贯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推进承包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置改革,健全流转机制,开展抵押融资,破解小农户经济发展资金不足问题。落实宅基地审批与执法职能,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探索农村宅基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换、交易机制,盘活利用闲置的农村宅基地。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利用,健全集体收益分配机制,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银农直联,拓展农业保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