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施“机器换人”工程
针对劳动力密集、作业环境恶劣、高安全风险等环节,采取“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形式,分类组织实施“机器人应用”专项计划。在高强度、重复性、高危岗位推广应用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提升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实现减员增效。
3.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智能制造是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市的战略选择,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加速石家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鼓励企业积极制定或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配备高精度、高性能、智能化设备,采用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系统等),在统一平台上集成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以重点企业的智能制造建设为标杆示范,推动行业智能制造发展,逐步建立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实现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产品的智能化。着力培育智能制造集成商,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韧性,助力石家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
依据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引导骨干企业提升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新型能力。普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积累软件支撑能力。着力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精益生产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
到2025年,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6%,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8%以上,产品生产周期大幅缩短,不良品率降低。打造若干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基础为支撑,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为动力,形成更有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支撑,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现代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优生态,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推广先进基础工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支持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针对产业薄弱环节,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2.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基础能力决定了产业发展高度,产业链水平则关系产业整体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持续锻长板、补短板、求突破,推动重点产业链“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无链”生有、“弱链”变强,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促进石家庄市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3.增强供应链安全稳定性
自主、完整并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供应链,尤其是逐步建立自己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推进供应链平台和核心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协同上下游伙伴企业,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加强供应链合作,强化与龙头企业常态化协调对接,探索供应链国际合作新模式。
到2025年,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中多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
(四)构建绿色化循环体系
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水耗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为抓手,持续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引导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持续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引领重点行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全市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纺织、食品等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钢铁、火电、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低碳节能技术改造,首先在火电行业探索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验示范,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以提高能效为核心,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重大节能工程为抓手,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开展工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大力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及装备。重点抓好21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开发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减少排放。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进园区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向企业之间扩展,加强园区内产业循环耦合,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推动采矿业、钢铁行业与建材行业跨行业固废综合利用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加快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利用规模化、高值化水平。加快构建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和活力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制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