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天津市)天津市宁河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

  五、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深挖宁河历史文化资源,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利用“旅游+”“互联网+”“生态+”等模式,将湿地、河流、林地等资源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盘活沿河旅游资源,整合现有闲置民房和宅基地,打造精品休闲民宿,科学规划与适度开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内涵的乡村休闲旅游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宁河农文旅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大美宁河”特色旅游区。

  (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菜园、农业园区、生态庄园,将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科技示范、农耕体验、果蔬采摘、乡村竞技、农家餐饮、民居民俗等元素紧密结合,以绿色、生态、健康、休闲为主题开发特色活动,带动各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打造“六个一”主题农文旅发展组团。力争齐心庄园亲子蘑法小镇、廉庄稻香文化小镇等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取得成绩,重点实施“一海(七里海)、一河(蓟运河)、一林(永定新河生态绿屏)、一故居(于方舟故居),一阁(天尊阁)、一岛(桥北麒麟岛)、一镇(潘庄古镇)、一甑乡(板桥镇)” 六大主题项目发展,打造创新生态圈,带动宁河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三)实施万户精品民宿示范工程。加强全区统筹,积极开发特色民宿、精品客栈、绿色饭店等中高端住宿产品,丰富住宿产品业态,增强区域旅游住宿承载力。围绕七里海湿地文化、板桥盆罐制陶文化、丰台天尊阁文化、俵口于方舟红色文化、板桥国防教育基地等,培育打造一批“有特色、有情怀、有韵味”民宿精品,建成一批精品民宿集聚区,让游客“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

  第四章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加快村庄发展为目标,对全区13个镇2个街的248个规划保留村分类规划、精准施策、梯次推进,持续改善村庄环境,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对照“六化六有”标准,补齐短板。坚持留住村庄原貌、留得住乡愁的原则,实现乡村面貌大幅改善、乡村品质大幅提升、乡村内涵更加丰富、乡村韵味更加突出。

  (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落实公厕管护主体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维护和排水水质监督管理等工作;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模式,加强终端无害化处置设施监管,确保稳定达标运行,实现全域无垃圾堆存。夯实四级网格整治管理体系,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行动。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村、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村、环境生态宜居的样板村、乡村文明善治的幸福村,引领带动全区农村共同发展,在规划保留村中,选择有良好基础、有自身特色、有发展潜力、有创建意愿的村庄作为创建对象,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按照“三美四乡”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重点对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改造提升,广泛开展“四旁”植树绿化,进一步推动“四有”村庄打造,实现以绿净村、以景美村、以水连村的目标。

  二、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一)推动提升乡村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机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引导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

  (二)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与救助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下沉农村,深入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试点,逐步实现全部村卫生室医保联网结算,不断提高农村医保参保率。建立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完善乡村社会保险制度和救助体系。

  (三)推进卫生镇(村)建设。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工作,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不断提高对卫生区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激发参与创建卫生镇(村)的主人翁意识。以创建卫生镇(村)为目标,认真分析创建标准和要求,主动对标对表、分解量化,强弱项、补短板、抓落实。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和行业监管。通过卫生镇(村)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宁河区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村镇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供给体系,在全民健身设施和“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100%的基础上,提升设施的种类和数量,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完善器材维护机制及管理人员配置。通过“体育三下乡”活动,大范围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推动实现村体育组织全覆盖,提升健身站点的规范化水平,提高健身服务质量。确保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均衡基础上,主动将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村镇全民健身综合水平明显提升。

  三、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一)构建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严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七里海湿地,构建生态文明体系,高质量完成《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十大工程”成效,探索建立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打造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力度。全力做好《天津市宁河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和监管模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优先治理区域为重点,围绕 种植、养殖业污染控制,进行系统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启动实施“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利用”工程,形成一批易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措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