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积滞水点,加强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划分排涝基础设施薄弱、重点区域,采取推进规划落实、提标改造雨水管网等综合措施,对内涝风险隐患较大区域进行治理。按照“一点一策”的原则,采取提高雨水收水能力、完善雨水管网系统、升级改建雨水泵站等措施,系统化治理现存积滞水点,每年滚动治理新增积滞水点,推进清河片区内涝积水点治理。重点道路达到小时降雨65毫米不发生积水,其他道路达到小时降雨54毫米不发生积水。新建改造雨水箅子(支管),新建改造雨水管道、道路边沟,升级改建雨水泵站、调蓄池。市政雨水管道随道路工程同步实施。
加大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力度。针对我区自然地理特征、规划建设条件,统筹考虑“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加强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及公园绿地改造,实施浅山区雨水利用工程,构建高标准现代化的雨水利用工程体系。新建工程项目全部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规划、建设、验收、监管全过程,明确海绵城市管理责任主体,落实管理运维机制,保障长期有效运行。到2025年,全区40%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
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调度水平。以水旱灾害防御场景为主体,形成多级互动管理体系,在重点易涝区域的汇水管网节点、排水口等重点部位安装实时监测设施,获取实时水情,建立雨水排除分析模型、形成并强化多级互动管理体系。继续完善超标洪水防御预案,为有效应对超标洪水提供依据。周密安排应急保障措施,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升预报精度;组织强化闸坝(堤防)巡查和防守,细化巡查、抢险、防护的安排和职责;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方案,提升防洪排涝精细化调度水平;加强人员转移安置演练,制定群众安全避险预案及危险地区群众避险转移计划;积极筹备应急救援物资,加强物资保障水平。
第二节 以洁净为关键抓手,提升生活品质
一、全面推进“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加快城镇水环境治理
全面截污治污,建设配套污水管线。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升级,进一步扩大污水管线覆盖范围,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7%,农村污水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建成稻香湖再生水厂,处理能力由现状的8万立方米/日提升至16万立方米/日,出水水质达到《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890-2012)》的B级标准。推进上庄再生水厂二期工程建设,扩建规模为10.8万立方米/日。同步推进上庄再生水厂配套管线。推进规划污水管线建设,确保污水经管网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加快推进上庄路、邓庄南路西延以及翠湖北路等3条规划污水管线建设,新建污水管线14.1公里;针对近期无法实施的规划污水管线,按多规合一的方式选取可实施路由,建设替代性污水管线7条,合计约4.58公里,补足污水管线短板。升级改造上庄小区北、上庄小区南、管家岭、西小营、周家巷等5座农村污水处理站,进行必要的设备更新改造并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确保分散式的农村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开展保留村供排水工程,针对上庄镇及苏家坨镇保留村,分批建设保留村供水、污水、雨水管网建设工程,完成村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村庄雨污分流。推进雨污合流口排污治理,由属地政府负责属地内村庄雨污合流口排污的清理整治。
进一步强化污水处理监督管理。对于城镇再生水厂,按照“一厂一策”的原则制定系统化监督管理方案,实现再生水厂的全流程监管及污染溯源;农村污水处理站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明确管理维护责任单位。运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二、加强合流制溢流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源头治理、末端拦截、分散调蓄、就地处理等方式,消减合流制溢流污染和面源污染。
推动水污染防治,实施雨污混接错接治理及排河口垃圾治理,重点整治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污水乱排直排问题;推进初期雨水、合流制溢流污水的调蓄及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对下游河道的污染;开展农业污染治理,消减面源污染。
第三节 以生态为主攻方向,守护绿水青山
一、加强河湖生态修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完成《海淀区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编制,建立完善的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促进水与生态空间要素相协调,以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统一衔接国家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划定水生态空间范围,分析梳理空间用地、建设等基础信息及存在问题,科学制定管控要求,加强水域其他生态空间要素一体化统筹治理,针对不同空间的不同属性,分区科学制定管控要求,加强涉水空间的目标管控、过程管控。到2025年,水域空间面积达到1200公顷,河湖调蓄容积达到550万立方米。
推进重点河道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实现六大片区水系循环工程,进一步增加河湖补水量,改善水动力条件,提升河湖水环境。构建南沙河以北循环水网,串联北沙河和南沙河,补水河道沟渠约13条,湿地4处,改善北部水生态环境。海淀南部地区实施东小口沟及八家郊野公园补水及循环工程,实现再生水和雨洪水的联合利用。新建河湖补水管线12公里以上,构建河湖连通水网。到2025年,水网建成率达到100%。
实施水系生态修复。加强河湖水系生态修复,实施水网工程建设,实现水系循环连通。继续推进清河、五一渠、周家巷沟(北清路-南沙河)等河道的生态治理工程;结合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金河、北旱河、万泉河、风格渠等河道的生态治理工程,推进硬质护岸生态修复、河滨缓冲带建设及河道水生态系统构建等措施实施;结合雨水调蓄区建设,实施上庄后河老河道雨水湿地、西玉河雨水调蓄湿地、崔家窑湿地生态治理工程(二期)等生态湿地工程,滞蓄雨洪、净化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