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发展环境更优。制约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有效破解,大健康市场体系加速完善,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良好发展氛围,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大健康产业政策支持、统计监测、行业规范及标准等体系持续健全。公立医院、医疗保障制度、医药供应保障体系等改革成效显著,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等体系更加完善。
展望到2035年,国家医学名城、东北部医疗高地、国家重要医药基地和国际知名康养胜地国内外影响力更加凸显,健康产品和服务迈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的大集群、大企业和大品牌,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高地。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按照“统一整合,整体协调,分项支撑”的思路,协调通化市东昌区大健康产业合理发展,加快形成以“医疗+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医药、旅游两项优势产业发展集聚区为支撑,以健康食品、健康医疗、康体养生、健康运动四个业态为主攻方向,特色突出、协调互补、融合发展的“一核、两区、四态”大健康总体空间格局。
东昌区“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图
(二)分项布局
1.“一核”:打造主城区健康产业服务创新核。
通化市东昌区以“医疗+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载体,打造通化健康城市核心,发挥其医疗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强化提高疾病诊疗水平,完善健康护理、养生养老、康体健身、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等城市健康服务功能,促进健康与医疗、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集聚健康要素、提升健康服务、加快创新发展,做强东昌区健康产业发展核心,成为通化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充分利用通化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结合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打造高端康复疗养中心;引进个性化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疗养、养生等企业和机构,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条,打造健康服务的品牌载体。重点开发“医疗+旅游”“疗养+度假”型的特色旅游产品。创新升级传统旅游产品,嵌入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加入中医药浴、理疗保健、精品养生宴等体验内容,将休闲和养生体验相结合,丰富产品内涵,延长产品价值链,打造省内一流、别具特色的“中医疗养+康复保健+特色旅游”基地。
2.“两区”:打造医药、旅游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两仪发展空间布局。
以东昌区医药、旅游两项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医药健康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突出地方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集聚医药、旅游领域的资源、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各类优势要素,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端环节转型升级,构建东昌区大健康发展“两区”布局。
医药产业加强区。以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大型企业的医药科技产业园区为载体,将生物制药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动力,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不断强化疫苗、基因重组药物等产品的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巩固现有生物药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坚持创新与仿制相结合,将高端胰岛素等产品开发生产为突破口,培育肿瘤、心脑血管、精神性疾病及罕见病相关抗体药物、蛋白多肽药物、基因药物等,不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打造东昌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强区。
旅游产业集聚区。以佟佳江公园为重点,提升休闲度假产品品质;以“白鸡峰”为依托,拓展金厂镇周边辐射区域,配套花海民宿、健身步道、大明牧场等项目,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升级旅游体验;以浑江百里生态长廊建设为基础,对东昌区山体、水体、公园、广场、街景景观风貌进行整体提升,优化城市休闲空间与景观风貌、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打造东昌区大健康旅游产业集聚区。
3.“四态”:打造健康食品、健康医疗、康体养生、健康运动这四个产业发展格局。
以通化市大健康产业发展为核心,东昌区全力推进健康食品、健康医疗、康体养生、健康运动产业发展,努力促进通化市“一核、两极、三区”大健康总体空间格局的形成,成为通化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
健康食品。按照“有产品必有生产,有生产必有基地”的要求,在东昌区建设具备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小而精、小而全”的特色农业产业,精心培育食用菌、中草药、水果、花卉、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夯实农产品基地发展基础,为通化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健康医疗。以东昌区中医馆为主要载体,引进省、市级先进的中医药技术,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和调养身体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开展贴敷疗法、三伏灸、刮痧、拔罐、熏蒸、艾灸、药浴等传统医疗保健项目;发展中医问诊、理疗保健、中医治未病培训、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术后恢复、职业病疗养等特色体验内容。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规范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使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以上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