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1.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建立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深入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到2022年和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到22%和25%。持续推进健康县区建设,国家和省级健康县区比例不低于40%。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不低于50%。突出加强新时代学校健康教育,持续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切实保障健康教育时间,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健康根基”。
2.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养成平衡膳食的习惯。推进城乡营养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营养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开展营养健康餐厅、营养与健康学校等营养健康场所建设,强化对学校、养老机构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开展控烟行动,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提高控烟成效,强化戒烟服务。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广泛组织开展“爽动盛夏”“乐动冰雪”等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倡导主动健康理念。强化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以上,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探索建立“健康小屋”,打造体质监测、运动健康服务及科学健身指导相结合的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健身与健康指导服务水平。深化体医融合,建立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运动处方库,提高处方应用。
(二)加强重大疾病防治。
1.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在巩固现有省级示范区全覆盖和1个国家级示范区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国家级示范区覆盖面。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到2022年和2025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5.9%和15%以下。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常规诊疗。针对35岁以上人群门诊首诊患者,积极推进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血压普查工作。推进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设置免费自助血压监测点,引导群众定期检测。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率达到65%以上。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肺功能检查仪等设备,做好基层专业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与慢性病防治工作结合。多渠道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范围,开展重点癌症机会性筛查。加强口腔健康工作,重点防治龋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病,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强化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估,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和慢性病健康管理体系,推动防、治、康、管整体融合发展。
2.加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抓紧抓实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措施,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持多病共防,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有效应对不明原因肺炎、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加强狂犬病、布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强化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加强艾滋病防治,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全面落实结核病防治策略,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和规范化诊疗,提升耐多药肺结核筛查、诊疗和管理工作质量,加强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控,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加大肺结核患者保障力度,推动全市肺结核发病率持续下降。全面落实病毒性肝炎各项防治措施,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切实做好寄生虫病综合防控工作,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及时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降低农村寄生虫病流行区域人群感染率。完善地方病防控策略,加强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大骨节病、氟骨症、克山病患者药物治疗和社区管理,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
3.加强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序做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全流程服务管理,确保接种安全,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建立免疫屏障。按照国家要求和我市实际适时调整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加强流感疫苗供应保障,开展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大力宣传预防接种对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意义,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0%。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冷链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疫苗全程可追溯。
(三)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