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

  1.促进心理健康。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身共同健康。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援助热线建设与宣传,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加强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政法、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各级政法、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落实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优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常见精神障碍规范化诊疗能力,鼓励上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

  (四)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加强环境健康管理。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到2025年,重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0.7%以内,基本消除劣V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到2025年,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强化餐饮业油烟监管,餐饮服务场所、机关、学校食堂等按规范要求安装和使用油烟净化器。持续推进城市清洁取暖,稳妥有序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散煤替代。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废弃物源头分类和管理,保障市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稳定运行,县(市、区)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并覆盖农村地区。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空气、公共场所等环境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价。普及环境健康知识,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环境健康的良好氛围。

  (五)维护食品药品安全。

  1.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指导及跟踪评价。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网,开展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体系和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全面提升食品污染物风险识别能力和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加强重点人群和场所的食源性疾病和高危食品的监测、预警。

  2.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认真执行地方药品标准,落实《吉林省中药材标准》《吉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吉林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十四五”期间,推动药企加强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落实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监管体制,加强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药品重点品种上市后全过程可追溯、可监管。严格疫苗监管,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提升疫苗不良反应监测能力。稳步分类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加强与医疗管理、医保管理等衔接。

  (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全面推进卫生城镇和健康城镇建设。进一步推进各级卫生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加强指导和评估,提升建设水平,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广泛开展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和健康细胞(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等)建设,提升建设数量和质量。

  2.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再利用。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工程设施建设。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村庄保洁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治理病媒生物孳生环境,适时采取专业防制措施,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

  3.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大力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强化健康科普,提升群众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水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文明卫生习惯。进一步探索实践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周末大扫除等有效经验,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专栏2 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项目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健康素养促进、健康小屋、烟草控制等项目,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识和健康知识知晓率。

  2.慢性病综合防控。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口腔疾病综合干预、“三高”共管。

  3.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开展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巩固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控成果。

  4.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精神和心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环境健康促进。开展城乡饮用水、公共场所、人体生物监测等环境健康监测工作。

  6.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组织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宣传、解读、跟踪评价,制定地方食品安全标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1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