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一)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疾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的部署,东昌区、二道江区成立疾控中心,构建以通化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县(市、区)疾控中心为依托,各类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市、县、乡、村四级疾病防控网络,形成军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筑牢重大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强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稳定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基础。推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协同发展。
(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落实“四早”要求,加快建立市级一体化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逐步覆盖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等,实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及时报告。强化“哨点”建设,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药店等在疫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作用。研究建立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机制,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系统,拓展信息报告渠道,开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渠道。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压实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责任,明确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等要素要求。健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提高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提高潜在风险隐患的早期识别和快速报告能力。
(三)提升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在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等环节的职责,实现一体化管理、无缝衔接,确保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完善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科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按照国家要求规范实施应急处置,阻断病毒从医疗废物传播的途径。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建立整体调动与支援机制,提升“第一时间反应、迅速到达现场、有效开展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四)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将通化市传染病医院和通化市结核病医院(通化市结核病防治所)整合,异地新建通化市传染病医院,规划设置床位500张,重大疫情期间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县级依托县域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医院,规划布局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性疾病病区。落实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呼吸、创伤、重症、感染、检验、麻醉等专科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加强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病专科防治机构建设,将传染病医院建设成为传染病救治、检测、科研、培训等方面的基地。加强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发挥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二级及以上中医院作用,提升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急与救治能力。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和调配,做到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与用户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加强医疗机构应急物资配置,做到储在平时、用在急时。
(五)完善市域医防协同体系。
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交流机制,互派专业人员交流学习。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为切入点,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能力提升工程,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员。探索建立以基层医生团队为绩效考核单元、以健康结果和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提升基层慢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推动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专栏1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配置缺口。
2.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提升。异地新建通化市传染病医院,规划设置床位500张,有效提升通化市传染病专科综合诊治能力和特殊患者收治能力水平,有效提高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大疫情期间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加强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加强集安市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3.中医药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加强中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配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4.医防融合。做实做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
以《“健康通化2030”规划纲要》(通发〔2018〕31号)为引领,以推进健康通化建设和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目标,健全卫生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各专项行动取得成效,高质量完成各阶段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