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辽宁省)昌图县自然资源综合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

  自然资源供给要有新的解决途径,建设用地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矿产资源供应从过高对外依存转向立足国内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调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主要依靠要素规模驱动,消耗了大量土地和矿产资源,资源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随着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化,自然资源供给正在出现调整。

  2、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有限

  “十四五”时期,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正在逼近“天花板”, 严格保护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是大势所趋。过去,资源环境空间相对较大,无论土地资源还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虽有影响,但还在可控范围内。现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继续实施大规模、高强度的国土资源开发活动,资源难以承载,环境难以容纳。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和矿产勘查开发布局,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将成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土地财政”不可持续

  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资源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随着增速换挡,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化,对“土地财政”和“资源经济”的惯性依赖进一步增加了化解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的难度。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进一步积累。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也在加大。

  4、主要矿产资源形势严峻,矿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部分主要矿产进入资源枯竭状态,急需加强勘查工作,提高找矿成果。由于勘查投入削弱和高强度的开发,铁岭市探明的有色金属资源几乎进入枯竭状态;铁矿开发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出口创汇的优势矿产品硅灰石的剩余可采储量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主要产煤基地铁法矿区的剩余可采储量也在逐年减少,急需寻找新的后备基地。

  目前昌图地区除大中型煤矿外,其它矿山企业几乎均为小型矿山,因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在开采过程中常形成一矿多开、大矿小采、采富弃贫、争抢资源以及越界开采等现象,破坏了矿床的完整性,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形成规模化矿业开发。

  5、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工作艰巨

  长期以来,矿山高强度开采与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未能同步进行,尤其是矿山和有色金属矿山产生的矿渣占用大量土地,并使矿区景观、土地、水体、植被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同时,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较多,“三废”达标排放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因此,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很艰巨。

  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提高办矿准入条件,加大日常监督管理鼓励和引导规模化生产经营,发挥资源优势作用,使矿山开采规模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基本适应。矿山的回采率、回收率基本达到设计或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中的指标,其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6、矿山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初步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完善全市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形成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0%,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10%;矿山“三废”排放量达到国家标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不再新建对环境和生态破坏极大且不可恢复利用的矿山。矿山产生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下降。

  全县规划到2020年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性影响的新建矿山不予审批,实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三废”排放基本达到国家要求;推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有效控制因采矿造成的地质灾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达成,矿山土地复垦率达10%。

  二、“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以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和维护城乡居民自然资源权益保障民生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盉和环境效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节约集约用好土地,确保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把"尽职尽责保护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尽心尽カ维护群众权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然资源工作在大局中的定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红线、保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问的关系

  2、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实际,突出抓好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资源经济的基础作用。

  3、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要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资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58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