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辽宁省)丹东市“十四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发展数字经济带动就业创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支持数字产业全链条发展,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赋能,利用数字化场景牵引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机会。建立符合保密、平等和激励三大原则的数据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与数据相关利益,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规范健康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商务、主播经济,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探索建设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带动更多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创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优化发展布局,建设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编制《丹东市服务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对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融合发展等,明确了发展方向。制定年度《服务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增强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鼓励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突出民生导向,着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品质化水平,持续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家政、育幼、养老等社区生活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引导夜经济、冰雪经济、便民生活圈等健康发展,稳定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充分释放服务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

  全面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巩固提升消费者信心。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优化消费供给,壮大生活服务消费,挖掘新兴消费潜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激发城乡消费活力。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鼓励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消费模式,支持平台企业建设线下优选产品体验店。加强文旅体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消费提质扩容。

  不断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吸引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前端、后端和农村内部就业。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培植基地、提供平台、激发动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 发挥整体优势, 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扶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定发展吸纳就业。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和用工的制度环境、政策体系,依法依规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税费优惠政策,推动降低用能、用网、物流成本。继续实施援企稳岗帮扶,减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取消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支持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发展供应链金融,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进“信易贷”工作,支持引入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促进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自主选择对接,切实解决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企业财务报表可信度低等问题。探索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银行+征信+担保”信贷模式和政银保联动授信担保机制,创新金融信用产品服务实体经济方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空间,规范金融组织及中介服务机构收费行为,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引导小微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加大奖励支持力度,巩固提升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

  促进特殊类型地区就业创业。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统筹各类政策资源,强化后续帮扶,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吸纳就业效果好的富民产业。做好边民、少数民族劳动者和失地农民、停产企业员工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县乡村联动发展拉动就业。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县乡村联动发展,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经济圈,做好产业和就业帮扶。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方向,加快补齐县域经济短板。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聚集,扩大县城就业需求。加强乡镇综合服务功能,增加生产生活要素供给,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中心。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打造乡村产业供应链,培育乡村就业增长极。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结合丹东创新驱动发展布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全面落实《关于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推进丹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创新开展“人才招聘季”活动,通过“四包”“四进”专项行动,委派专人采取入企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联络、视频对接等形式,对接丹东重点企业、规上企业、新开工项目以及雏鹰、瞪羚、小巨人企业,挖掘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发挥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持续开展“百校千企”人才对接计划、“走进江苏 走进高校”系列人才招聘活动,名校优生直招、高校直招、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促进驻丹职业院校学生留丹就业创业,按照毕业生留丹就业创业人员人数和比例,给予学校校长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促进丹东本地企业引进培育技能人才,按照丹东本地企业实际吸纳毕业生人数,给予企业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励。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层面培育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择业观,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统筹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国家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畅通基层成长发展通道,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民生急需领域、县域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基层治理、区域生态治理,扩大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农业技术、节能环保、生态有机等领域就业空间。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高下毕业生创新创业,按规定给予资金、场地和技术等多层次支持。健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共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服务机制,将留学回国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实习见习实践组织,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实施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依托丹东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密集组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活动,定期举办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专场招聘,加强户籍地、求职地、学籍地政策服务协同,推送政策服务清单,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强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不断线就业服务,对我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登记,提供电话访问、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就业见习、职业培训等服务。建立实名制帮扶台账,精准援助困难高校毕业生。选树推荐“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52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