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云南省)大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8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大理市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一是洱海水质尚未实现明显改善和稳定向好,洱海水环境不稳定、水生态功能脆弱,保护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海东停建债务风险集中凸显,防风化债和“三保”面临巨大压力。三是要素保障依然趋紧,重大项目支撑不足,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够,创新动能不足,支柱型产业和龙头企业不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四是市政基础设施短板较多,交通堵、停车难未根本解决,城市形象品质、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与城市自然禀赋、功能定位不匹配的问题依然突出。五是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均,养老、托幼、社保等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六是部分干部视野格局小、执行能力差、担当精神弱等顽疾仍然存在,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我们主观努力不够,地区生产总值等6项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去年人代会预期目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加快推进大理现代化进程的起步之年,也是大理发展触底反弹的攻坚之年。综合来看,全国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疫情防控的调整优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各方面的增长逐步回归常态,发展回暖复苏的总体势头越发明显。我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按照省委、州委、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部署,锚定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战略发展目标,狠抓落实、奋力冲刺,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突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州两会精神,按照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突出抓好城市品质提升和民生福祉改善,全力推动规划提升、项目突破、产业重构、文旅重塑,努力在实现“两城一区”样板田、“漫步苍洱”核心区、“美丽湖区、公园城市”战略目标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彰显作为全州经济发展主阵地、主引擎的应有担当,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理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围绕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苍山洱海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好统筹保护与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革命,加快实现苍山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完成生态环保投资10亿元以上。

  统筹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三线一单”管控硬约束,推进洱海“两线”划定成果落地,做好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学习执行。巩固洱海保护治理“6个两年行动”成果,继续抓实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城乡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扩大洱海湖湾清淤试点面,推动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同步改善,确保洱海国控断面水质为“优”,不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高标准开展洱海鱼类生态调控,建立洱海保护治理基金,实施好洱海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项目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加强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好将军洞至感通寺森林防火通道建设,扎实做好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工作。探索推进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价值转化,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深入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西洱河四级坝水质达标工作。探索创新洱海周边万亩湿地资源可持续保护运营机制,全力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加快打造洱海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深入推进国家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力争创建省级美丽河湖7件。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集中式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水质100%达标。

  大力实施绿美大理示范点建设。以洱海流域为重点,加快打造一批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庭院、绿美交通、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力争打造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以上,每个乡镇(街道)成功打造绿美示范点2个以上。持续压实三级林长责任,深入推进森林大理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完成人工造林9000亩以上,有序推进洱海流域绿色廊道建设。

  扎实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绿色革命7个专项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启动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回收(一期)、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支持提升好“顺丰洱海模式”,进一步强化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无废城市”国家试点建设。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建立碳汇交易中心,加快绿色生产和低碳发展先行先试区建设,积极创建零碳城市。大力推行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创建一批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社区,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659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