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

  筑牢“超级绿叶”生态本底。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持续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依托“五河一江两山”生态基底,健全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全面塑造南河、金马河等滨水岸线景观,完成五津长岛湿地公园、杨柳河智慧教育主题公园、斑竹林竹文化公园建设,推动“津津绿道”全域贯通、品质提升、功能拓展、科学管理,形成以“大尺度+微循环”为支撑的城市生态本底,塑造“城市建在公园里、城市无处不公园”的大美生活图景。未来五年,新增微绿地、小游园50个以上,绿道达到300公里以上。

  完善“门户枢纽”路网体系。以TOD理念推动城市路网优化提升,畅通外联“四轨四高五快”交通路网。全力保障川藏铁路建设,与成贵高铁、成昆铁路、地铁10号线构建形成“四轨”轨道交通网,策划实施新津南站TOD综合开发;加快天邛高速建设,完成成乐高速扩容、成雅高速新津东立交化改造,建设梨花超级服务站,融合成都二绕高速,打造“四高”高速交通网;启动天温都快速路建设,完成天新邛、西新大道建设,与天新大、成新蒲形成“五快”交通路网。构建内部“双循环”交通体系,完成产业功能区重要骨干路网提升改造,实施南部区域跨河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提高城市通勤转换效率。

  深化“公园城市”营建策略。完善“公园城市+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强化公园城市建设局规划建设牵头职能,统筹数字经济中心、产业功能区、职能部门,开展城市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策划设计和数字经济发展研究。健全管控体系,编制数字开发工作导则。完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建设模式,引导优质市场主体深度参与“投融建招运管”。完善专家顾问委员会制度,深入开展战略研究。

  二、聚焦培育数字赋能新产业,加快打造现代高质产业新区

  围绕“一城两园一区”建设,推动数字全方位赋能新基建、新制造、新农业、新消费,打造“人、业、场”智慧服务新生态,持续增强创新发展动能。

  围绕数字赋能新基建,推动天府牧山数字新城集群成势。聚焦“数字孪生⑩+人工智能”,全力打造“成渝数字经济新名片、全国数字微城新示范”。围绕培育数字新基建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建造、智能网联等细分产业。围绕培育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内容创意、衍生开发等细分产业。加快推进商通数治科技总部、东软西南数字工场等项目建设,推动华为数字经济联合创新中心、中城智慧数字微城标准化研究院等平台项目运营。发挥天府牧山数字新城“桥头堡”作用,推动打造成都都市圈数字经济带,着力形成“一城引领、场景驱动、全域布局”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围绕数字赋能新制造,推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转型升级。聚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化创新引领示范区、成渝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培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强化“龙头引领+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川藏铁路创新装备、智能和新制式轨道交通装备。围绕培育工业互联网及智能硬件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硬件产品。围绕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储能产品及服务。着力推进格力钛新能源基地、宏胜食品智能化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成都)创新中心等建成运营,完成长江青年城等配套项目建设。加强与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眉山产业园关联产业协作配套,大力开展智能化创新引领示范。

  围绕数字赋能新农业,推动天府农业博览园发展壮大。聚焦“数字农博+乡村振兴”,打造“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围绕培育“农业+科技”产业,强化智能灌溉、农业管理系统(FMS)等细分领域技术攻关,构建“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试生产”全链条研发体系。围绕培育“农业+文旅”产业,聚焦乡村生态文化资源价值转化,推进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围绕培育“农业+食尚”产业,瞄准个性化、品质化、轻食化,打造“田间—车间—舌尖”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条和新消费场景。完成中国农大产业研究院、新希望智慧养殖、现代乡村产业人才孵化基地、天府新谷农博孵化园等项目建设。高水平办好四川农博会、国家乡村振兴智库论坛等重大活动。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

  围绕数字赋能新消费,推动梨花溪文化旅游区提质增效。聚焦“数字消费+体验场景”,打造“天府微度假首选地”。围绕培育文创旅游产业,推动山水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招引一批文创团队,开发主题文创产品。围绕培育山水运动产业,依托省水上运动学校等在地资源,引进水上竞技、山地轻体育等品牌赛事,加快配套项目建设。推动老码头文创园、花漾新津·文创中心等科创载体价值释放,完成奥莱·湖山春晓等项目建设。高水平办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艇/皮划艇比赛、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等系列活动。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打造新津—彭山岷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围绕“津英”发展,构建有获得感的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实施产教融合“五大工程”⑪,构建“定制培养+集中训练+顶岗实习+人才输出”数字人才生态链,每年输出数字经济人才1.5万人次以上。深入实施“蓉漂津英人才计划”,每年引进1000名以上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实习,聚焦重点产业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50名以上;全面实施“产学研资”企业家成长计划,每年遴选100名以上企业家到高校院所开展定制培训;持续实施“金蓝(绿)领”定制培育计划,每年分层分类开展定制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创新实施“津津希望”选培计划,塑造青年人才引育品牌;大力实施“津英人才金卡”计划,从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就医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人才体验感、获得感。办好“津英杯”人才双创大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358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