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超级绿叶”生态环境。持续推动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强化科技治气,推进重点行业源头治污减排,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达到75%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污水管网检测清淤修复工程,启动永商等2个污水处理厂扩容项目建设,加快新津工业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动红岩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加大国土卫片执法问题整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三、丰富创新公园城市内涵,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坚持面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全方位,优化创新环境、开放环境、营商环境、消费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化“创新公园城”建设。全面推进“天府科技云”示范引领工程建设,加强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等平台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R&D经费支出增长18%以上。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新增新经济企业1000家,新经济“双百工程”⑮重点培育企业5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以上。积极引入中国公路学会等共建会地联合创新中心,全力打造“科创中国”示范案例。
推进深层次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两降两提”专项行动⑯,推动国有公司强化债务和成本管控。加快财政金融领域改革,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企业政务数据“一键式”链接平台。持续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创新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运行机制,采取“股份合作”“资产租赁”“劳务服务”等方式放活经营权,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力争打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示范村(社区)16个。
加强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新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12个以上,实际利用内资102亿元以上,新引育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依托省级外贸基地,新签约外贸项目5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亿元以上。推动石化雅诗、事丰医疗等企业加强与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国际平台合作,促进“新津造”拓展国际市场,力争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亿元以上。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与重庆璧山、大足等深度合作,加强数字产业、农业博览等互动发展。加快融入成都都市圈,启动成眉同城化交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与“三区一城”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天府先进智造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与小金县对口联系,进一步深化援建工作。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成都营商环境4.0版政策,认真落实减税降费和“3+3+1”系列政策。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扩大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印章及证照应用场景,实现非涉密事项100%网上可申请、90%以上全程网办。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信息主体异议申诉等机制。
培育高质量优质“津商”。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新纳入市级成长工程培育计划企业10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引导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交易融资,力争新培育上市企业1家。持续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努力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办好大运会赛事活动。完成岷江大道环境提升工程,完善省水校大运会场馆功能配套。对标世界A级赛事标准,开展水上运动赛事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承办好成都大运会赛艇/皮划艇比赛项目。聚焦“爱成都·迎大运”主题,实施大运惠民行动计划,强化赛区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宣传,加强城市对外营销,着力提升新津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
强化新消费场景营造。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启动TOD新津站公园城市“超级甲板”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图腾、优博淘、金融中心、新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南河两岸、迎宾大道和湿地公园沿线消费聚集区。启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立足“电商+店商”,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加大新消费业态植入,新引进培育品牌小店、连锁商超等6家以上。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塑造安逸舒适“津致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完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幸福新津”建设。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1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000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保持在98%、90%以上。推动专业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4个,新增家庭照护床位180张以上。实施困难救助对象动态信息化管理,推进“聚爱相伴”模式⑰。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快岳店社区等安置房项目建设,建成安置房17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体育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
推进“优教新津”建设。深入实施“办家门口的好学校”工程,启动新津一小团结岛校区、五津幼儿园万和分园规划建设,加快石笋街小学新津分校、泡桐树小学新津分校建设,推动新津成外高中部校区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200个以上。实施名校长“导师制”“订单式”培养,新增名校长、名师10人。加快平安校园系统建设,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光环境改造工程。全面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实施“两自一包”⑱改革,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