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21日)

  建设“科创高地、锦绣郫都”,是区委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系统谋划和现实考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光荣历史使命,是郫都高质量发展的“纲”和“魂”,必须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未来五年,要致力构建“一心两廊三片”空间发展布局,着力打造西部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有显示度的产业聚集地、有竞争力的人才栖息地。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新能级大幅跃升,公园城市更具品质,城乡融合走在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共同富裕美好愿景渐次呈现。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六大战略”,着力建设“六个之城”:

  必须坚定不移实施科创兴城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之城。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郫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创新城建设为抓手,完善智能制造、总部研发、科创承载、商务服务等功能布局,带动形成科技创新主体活、载体强、生态优的良好态势,持续擦亮“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品牌,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着力建设产业兴旺的实力之城。坚持“工业挑大梁、制造扛大旗”,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数字影视等新兴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单打冠军、领航企业,推动高端制造业规模和能级“双提升”,重构城市动力系统和产业体系。

  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协作战略,着力建设多元包容的开放之城。坚持把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区域协同发展作为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心态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以崭新的开放格局释放郫都发展势能和潜能。

  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诗田画意的魅力之城。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农村连片集中居住和农地集体规模经营发展格局,培育发展高端种业、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树立“经营乡村”理念,导入一批田园总部、研学基地、特色美食、民宿集群,努力使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必须坚定不移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坚持筑生态文明之基、走绿色发展之路,将公园城市作为最鲜明的形象标识,实施增花添彩、亮水活水、增绿织景“三大行动”,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促进生态产业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绿色化。

  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幸福美好生活战略,着力建设普惠共享的幸福之城。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聚焦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探索生活富足、公服普惠、文明和谐的共同富裕路径。

  2022年工作建议

  202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开局之年,是建设“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的起步之年,也是郫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年。做好2022年政府工作,必须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上取得新进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继续保持乡村振兴领跑态势,谱写郫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幸福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GDP增速。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高水平打造科创新城

  按照“一年成基、两年成形、三年成势”思路,对标一流规划建设科创新城,打造双创示范基地“升级版”,加快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在科创新城、科技孵化在科创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区全域”的创新联动格局。

  (一)精心抓好新城规划落实。坚持全球视野、国际眼光,编制完成清水河科创新城总体策划和城市设计。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启动蜀信路、望丛祠大街、望帝路下穿工程和五环路郫都东全互通改造工程,加快菁蓉湖、望丛片区等公园城市示范片建设。加强清水河流域污染源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实施红旗支渠综合整治等防洪排涝项目。高标准承接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等城市外溢功能。

  (二)布局打造环高校经济圈。深化校地合作机制,健全校地联席会议、区领导联系重点高校等制度,搭建“一校一专班”对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举办“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力争科技成果本地转化10项以上。深入实施“蓉归故里”计划,定期举办校友招商活动,策划引进一批校友项目。完善校园周边道路及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地铁12号线纳入第五期建设规划尽快实施。加快建设一批环高校科创社区,为各类人才、高校师生落户安居、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创新为产业服务”,积极引进创新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创新策源平台,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引导企业技改升级,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新注册新经济企业增长15%以上,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00项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件,全社会研发投入25亿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358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