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两园驱动、三带协同”发展布局,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在陈家集、新庄、达浪等乡镇打造冬小麦粮食安全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农田6.7万亩。积极培育“牛羊果药菌菜花”等特色产业,加快赤松茸产业园、食用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实施百益和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二期、综合农贸交易市场、中央厨房及冷链物流中心、食用菌和双低油菜良种繁育、中药材产业园等项目,推动太子山沿线食用菌种植带、北部山区特色种养带、中部林果蔬种植带“三带”协同发展。积极融入甘南—临夏百万头高原特色牦牛产业带,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投入使用“乐羊羊”深加工生产线,配套建设千亩饲草基地,新建养殖场5个以上,规模养殖户达到5500户以上。持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推行产业“链长制”,着力在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上发力,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打造“和政土鸡”“和政赤松茸”等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内外兼修推进乡村建设。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建立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加快高素质新型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育,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基层供销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恢复改造,推进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统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要素,一体推进农村改炕、改灶、改暖,完善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州县乡村建设示范村20个,全面完成示范县创建任务。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风貌提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动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彰显时代文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二、聚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千方百计扩投资、争进位,在加快提升经济发展动能上创新突破
坚持以项目建设大提速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小齐抓、质效兼顾,全力以赴扩投资、尽锐出战攻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蓄动能、增后劲。
超前谋划争项目。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政策意识、发展意识,及时跟进学习国家重大政策和投资导向,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兰州经济圈等政策机遇,充实完善项目库,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加大向上汇报衔接力度,争取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惠民效益好的重大项目。瞄准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领域,超前谋划一批跟上时代步伐、抢占发展先机的新基建项目,实现政策项目化、项目可研化,形成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好发展格局。
提高效率建项目。按照“事不过夜”原则,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马上就办,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全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75个、总投资237.6亿元,其中新续建项目92个。加快达板至合作公路(蒿支沟至新营段)改建、二郎岗至松鸣岩公路、城市燃气管道更新改造、供热管理站供热系统扩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实施陈家集陈家沟村至三十里铺张家沟村产业路、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县殡仪馆、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等项目。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基金)等方面的重点项目,马不停蹄赶前期,跟进对接抓落实,专班推进、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切实加快资金支出进度,力促项目建设周周有进展、月月有变化、季季有形象、全年大变样。
优化服务管项目。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跟着项目走,全面落实领导包抓、联审联批、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全链条服务,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流程,优先给予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为项目落地建设保驾护航,提高项目落地率、转化率、投产率。坚持用市场手段投资运作项目,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强化政银企合作,发挥国有公司平台作用,加强与中铁二十一局、中冶十七局、中建五局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吸引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强化项目审计和预决算管理,压紧压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责任,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廉洁工程、民心工程。
三、聚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坚定不移提品位、强县域,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上创新突破
按照“一核引领”发展布局,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速城乡融合“扩总量”。畅通城乡要素循环,逐步打破城乡界限,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群众进城落户,推动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进退有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逐步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沈家庄、西关下新村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大公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更好满足群众住房需求。争取实施松鸣岩国际大酒店、后泉街配套商业工程、智能停车场等项目,见缝插绿建设城市“口袋公园”,打造宜业宜居美丽县城。加快以新营为重点的集镇建设,实施冬季清洁取暖、光伏发电、污水收集处理、集中供热等项目,大力改善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提升集镇整体面貌,努力建设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节点,县乡村功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