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着力优环境筑本底,在实现绿色发展上奋力突破。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开发保护。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引领全域生态建设,深入开展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创新“国储林+N”模式,开工实施投资12.64亿元的国家储备林项目,统筹推进总投资1.8亿元的低效土地高效化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4个生态修复项目,系统解决47个山台地、国省道沿线、城区及海石湾北山等全域生态保护利用问题,完成生态修复保护3.4万亩,新增国土绿化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
坚持系统治理。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构建“一带两廊多绿道多节点”生态绿网体系。持续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总投资2.87亿元的大通河红古段防洪治理、湟水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6个项目,建成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新增生态廊道8公里、绿道10公里,打造黄河上游生态治理样板。
坚持精准治污。一以贯之抓好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PM2.5、PM10等六项污染物源头管控,建成运行大气在线监管平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推进“河长+”机制和智慧河湖建设,开展保障水生态健康、提升水环境质量等“四大”创建行动,实施投资4830万元的仁和大沟、格楞沟等3条沟道防洪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发挥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平台作用,争取实施投资4300万元的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现固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坚持绿色低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冶金、建材等行业低碳转型,建成区级煤炭集散中心,探索开展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四水四定”,实施投资1.4亿元的窑街和海石湾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全力打造节水型城市。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创建工作,全民共建共享绿色家园。
(六)更加注重区域协调,用力推改革抓创新,在增强县域动能上奋力突破。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投资促增长,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最大限度拓展县域空间、提升发展能级。
增强发展竞争力。落实推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深化“放管服”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小兰帮办”“互联网+”等政务服务模式,实现95%以上高频事项一网通办,100%工程建设事项全程网办,100%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让企业轻装上阵、竞相发展。加快数字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全力创建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用一流营商环境提振县域竞争力。
增强改革牵引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利用,推动窑街煤电、兰州铝业产销分离,着力破解方大炭素供电移交、恒源铬铁职工养老保险断缴等一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推动城投公司、科能城建公司集团化发展、市场化运营,全年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1亿元、3亿元。统筹农业水价、医药卫生、行政执法等领域改革,擦亮红古改革名片。
增强开放支撑力。深度对接兰西城市群建设国家战略,以川海同城化发展深化跨区域合作,与民和县共建甘青省际生态修复带和物流经济带,高质量打造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精准对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在交通物流、招商引资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推进炭素等优势产业扩展对外业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亿元、增长15%。
增强投资驱动力。树牢招商引资兴产业的鲜明导向,落实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立体多面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对接引进浙江工企、海亮集团、明阳控股等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企业,力争签约落地5亿元级以上项目10个,落实省外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坚持适度超前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实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更大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券等财政金融工具支持,全年申报额度达到53亿元,推动总投资226亿元的84个重大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2亿元。
(七)更加注重初心为民,倾力兜底线增福祉,在促进共同富裕上奋力突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优品质的生活。
实施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就业,支持个体经营户、新就业形态群体创业,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600人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00万元。聚焦“技能甘肃”建设,深化提振职业教育三年行动,实施投资7900万元的河湟职业技术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500人以上。
兜牢更为稳固的民生底线。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补助标准,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500套。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新建区社会福利院和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统筹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独家庭等关爱服务。
共享更为均衡的公共服务。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建成南区独立高中,推动实施投资1.2亿元的平安学校异地新建和海石四小综合楼新建项目。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加大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区医疗服务中心项目,新建改造村卫生室3个,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繁荣发展文体事业,落实推进全市“个十百千万”文化惠民活动,搬迁改造区博物馆,启动建设青少年文体培训中心,建成健身步道10公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培育时代新风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