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优先发展,强化有效衔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加强动态监测帮扶,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认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配套完善公共设施,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加强东西部协作和驻村帮扶,稳定驻村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帮扶工作成效。盘活用好扶贫项目资产,强化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和风险防控,充分发挥资产效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撂荒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严厉打击占用耕地建房等违法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年内修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推广旱作农业2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9.6万吨以上。紧盯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目标,加快平凉红牛、设施蔬菜2个省级产业园建设,建成伊通亮酱卤牛肉生产线、中肽牛骨胶原蛋白肽生产线提升改造和10个规模养殖场项目,打造大寨牧丰、花所天源、草峰金皓3个肉牛繁育示范场,冻配改良肉牛4万头以上;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完成挂果园提质增效4000亩;实施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工程,新建日光温室400座、高原夏菜示范点4个,蔬菜总产量达到23万吨。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加大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扶持力度,推广“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等模式,推动千家万户加快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历史文化传承、田园风光留存、乡村产业发展,因村制宜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实施农房抗震改造、村组道路硬化、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更换供水管网158公里;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乡村风貌管控,完善垃圾收运体系,改造农村户厕2300座,创建“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15个,建成乡村建设示范村20个。坚持“五治”融合,深化文明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着眼固链强链,全面挖潜增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九大重点产业链,加快优势资源转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工业迭代升级。全力实施“强工业”行动,加强与工业园区协作联动,壮大延伸绿色建材、智能制造产业链,全面加快峡门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行企业股权改革、并购重组、租赁经营模式,促进建材企业、关联产业向园区聚集。探索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方式,推动更多工业项目落地实施,年内建成园区天然气输配、笃信公司年产40万吨新型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等项目26项。强化重点企业扶持和奖励激励,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梯度培育中小企业,年内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户、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户,培育规上企业5户。壮大商贸物流产业。积极构建县域商业体系,加快实施中央厨房、柳湖春酒业老字号传承保护等项目,促进商贸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推广直播带货、短视频等电商新模式,发展假日经济、路衍经济、夜间经济和小店经济,创新开展促消费活动,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带动催生新的消费增长极。推动旅游回暖复苏。坚持全域开发,积极拓展市场,丰富完善文旅康养、中医中药产业体系,全力实施崆峒山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海寨沟旅游度假区、平东工委纪念馆布展等项目,串连包装一批乡村游、红色游、周边游精品线路,开发一批康养医养项目产品,精心举办特色旅游节会赛事,持续激发崆峒旅游市场活力。
四、注重建管并举,提升品质内涵,打造文明宜居城市。坚持系统化布局、全域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快文明城市创建进程。接续推进城市更新。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风貌打造,实施兴北路片区开发、城市公厕建设等项目99项,改造提升城西路、石家巷、公园路等7条老旧街区,新建青年路、丰收北路、太来路等城市道路,建成太统路东侧、火车站东侧、天馨北路西侧3处口袋公园。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加快公园、绿地、街区、广场等区域海绵化改造,实施雨水调蓄设施及自然调蓄空间建设、管网排查修复、城区水系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改造老旧住宅1130户,建成天门佳苑、泾馨嘉苑等安置楼项目。提级提标城市管理。扎实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持续推进拆违(危)拆临、“一难两乱”整治、园林绿化提升等专项行动,精心布设路灯路标、公交站台等“城市家具”,打造洁净有序、实用简约的“城市会客厅”。加强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物业公司星级评定,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厚植文明城市底蕴。坚持“建文明城”同“育文明人”相结合,加强文明风尚、礼仪、行为宣传教育,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精心培育文明街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增强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
五、严守生态底线,加强环境治理,夯实绿色发展根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全面保护与系统治理,让崆峒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持续推进增绿护绿。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年内完成造林绿化5.54万亩、补植补造1.9万亩,建成绿色通道86公里,创建绿化示范村25个,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绿色福利。严格落实林长制,强化林草资源管护,加强护林防火、封山禁牧和有害生物防治,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持续推进防污治污。坚持PM10、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重拳整治燃煤、扬尘、尾气和工业污染,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加强地下水综合治理与保护,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保障区域土壤环境安全。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双控”倒逼、先立后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再生水、废机油废旧电瓶回收等项目,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延链补链。继续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健全污染源监测治理长效机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创建活动,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