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青海省)湟源县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3月1日)

  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把提升服务功能作为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关键,制定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做强湟源陈醋、酸辣里脊等舌尖品牌,发展以二十四庄廓为代表的休闲民宿,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特色民宿创“A”争“星”,有效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完善主要景区基础设施,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提升景区服务水平。设计制作排灯、皮绣等旅游产品,设立旅游定点购物单位,承接举办国际风筝节等品牌赛事,创新开展丹噶尔民俗旅游节系列活动,开发赛马、攀岩、冰雪等游乐服务项目,让游客重返茶马故地、畅享丹城魅力。

  扩大景区品牌影响。把宣传推介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突破口,建立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县区、省内外旅行社的合作交流,通过线路对接、共同促销等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客源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县文联聚人心、兴文化、活旅游的作用,开展“历史文化寻根之旅”等活动,创作更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讲好“湟源故事”。策划推出红色教育、研学旅游、避暑度假、观光游览等精品线路,推出更多网红打卡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谋划古城夜游项目,增设夜间书房、夜宵茶点、水吧等服务,培育音乐、美食、露营等消费形态,打造“夜游古城”“夜品佳肴”等品牌,让古城业态活起来,烟火气息浓起来。

  (四)聚焦生态保护,着力建设湟水上游生态强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西宁西部生态屏障,让空气常新、绿水长流、青山常在。

  加快改善生态质量。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黄河流域生态教育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推进农村燃煤设施淘汰和清洁化改造,守护“蓝天白云”。持续开展湟水河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鹿石干沟生态治理、白水河生态修复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19平方公里。布局新增城镇园林面积1万平方米,完成13万亩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7.5%。创建东峡乡省级“森林乡镇”、和平乡茶曲村省级“森林乡村”,让湟源的优美生态成为我们最大的财富。

  统筹做好碳达峰工作。积极融入全市碳达峰先行区建设,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统筹做好能耗“双控”,积极推动大华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启动98兆瓦分散式风力发电等项目,科学建设70兆瓦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持续壮大与新能源关联的产业链,培育锂电子负极材料生产等产业,推动抽水蓄能开发建设,推广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更新,推行绿色建筑,推进“无废城市”试点,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扎实推进统一确权登记。落实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常态化开展排污权、碳汇交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入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切实发挥河湖长制、林草长制作用,既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也当好金山银山的创造者。

  (五)聚焦城乡品质,着力建设美丽宜居精致县城。坚持把县城作为鲜活生命体,尊重发展规律,破解建设难题,加快推进设施更新,建设“宜居宜业”“富有特色”的美好家园。

  构建城乡发展格局。突出人文肌理、区域特色,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性详规,同步编制美丽城镇、城市路网、供热等专项规划,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将县城打造成为秀美宜居、商贸聚集,旅游集散功能明显、创新活力十足的高品质县域核心,吸引人口、产业向109、315国道沿线集聚,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轴线。强化精品意识,高标准谋划设计,以森林康养、文商旅融合、特色经济培育为重点,充分发挥乡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示范点,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常态化“城市体检”,系统排查燃气、消防、排水等领域风险,分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城镇管网排查修复。加快城市更新,统筹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高品质房地产开发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民健身中心、县城入口环境综合整治等节点项目,高水平打造“城市客厅”。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双湟线县城段铁路外迁,升级改造东西大街、南大街等主干道,优化改善县城交通基础设施,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求。坚持品质至上、内外兼修,深入开展城市综合治理行动,全面整治私搭乱建、交通乱象等行为,持续清理整顿户外广告,保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市容环境。

  加快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立乡镇评比挂榜机制,比干劲、赛成绩、促提升。继续在农村道路、供水、住房安全等领域发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建成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4个高原美丽乡村,完成2000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提升大河拉、巴燕峡等9个村人饮水平,新建改造阿铧公路等通村公路33公里,统筹推进小高陵、新民村等15座农村污水处理站提升改造及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加快5G网络和千兆光网覆盖,畅通农村“信息动脉”,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真正做到乡村为民而建、为民而兴。

  各位代表,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建设更需要依靠人民,我们将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己任,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尽全力建设好、管理好我们的县城,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

  (六)聚焦民生改善,着力推动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更加美满、更加幸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ibei/233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