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防污治污。扎实推进中央、自治区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坚持“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臭氧污染源头管控,强化细颗粒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扩大城区和乡村清洁能源供热范围,争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达到310天以上。实施银川黄河干流治理项目,压实河湖长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完成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整治、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持黄河银川段水质稳定II类进出。加强农业面源、涉重金属企业等污染治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系统化节水增效。开展“四水四定”深度研究,制定实施管控方案。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严格项目和用水“双限批”,强化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抓好地下水开采管控、黄河干流取用水管理等专项整治,严格规范取用水行为。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快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推广高效冷却等工业节水工艺,推进节水型工业园区达标建设,单位GDP用水量下降4%。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再生水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40%。
全域化保护修复。加快编制“一河一山”保护修复方案。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持续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接续整治黄河滩地,实施典农河等水生态修复项目,恢复湿地5.3万亩。完善以拦洪库提标改造为重点的贺兰山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贺兰山东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创建绿色矿山12个。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6.7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5万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巩固白芨滩治沙成果,抓好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
源头化减排降碳。严格落实“双碳”“双控”目标,完善能耗“双控”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电应用,建设“绿电园区”试点,推进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更新试点。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加快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增绿色工厂2个,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8%。实施绿色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更新新能源公交车600辆,建成充电桩290个以上。实施贺兰县、兴庆区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支持灵武市加快打造新能源基地。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添活力、以环境强引力,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锻造一流创新生态。扎实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完善检验检测、创业孵化、信息服务等科技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落实好“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个,努力突破“高强度铜合金制备”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自治区“小巨人”企业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搭建创新平台30家,“离岸飞地”平台落地转化项目20个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以上。确保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增长30%以上,全社会R&D投入增长17%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打造银川人才政策“升级版”,组建高质量发展智库,出台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等一揽子人才新政,引进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20个、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500名,吸引在银创新创业大学生1万人以上。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陆海新通道和黄河流域“几字型”“十字型”现代交通网络,协调推进银川至太原、至郑州高铁、包银高铁、银百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开通银川至广州西部快线班列。探索建立沿黄省会城市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与宁东协同发展,推进“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协作发展,探索跨区域共建,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配合推进G244线水洞沟至宁东段改造、宁东经上海庙至苏银产业园快速通道建设。加快临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与农垦集团在葡萄酒、奶产业、草畜产业等领域深度合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承接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用水权入场交易、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交易、排污权交易、山林地“三权分置”、碳排放配额交易等改革任务取得重要成果。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生产要素配置改革。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抓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企瘦体健身、提质增效。深化财税改革,优化市与辖区权责划分。统筹推进综合执法、医疗保障、统计等领域改革。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配合推进河东机场改扩建四期。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益,稳定运营国际卡车班列。加快建设运营综保区国际邮件、跨境电商海关综合监管中心,争取开通国际货运包机。启动实施公铁物流港铁路专用线项目,加快公铁物流园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封关运营。办好国际智慧城市峰会、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加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2亿美元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争先进位行动,着力在提升营商便利化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80%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50%事项“全程网办、全程掌办”。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覆盖。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线运行惠企政策奖补“政企通”,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力度,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强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提高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比例,新增贷款超过350亿元,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