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建设全国教育名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科学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在城区新建北城中学、南十小学和县第八、第十幼儿园等10所日托幼儿园,改造提升会宁一中、会师中学、东关小学、北关小学、教场小学、回民小学等城区老旧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办好必要的村级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努力构建城乡均衡的教育资源体系。落实好新时期“教育十条”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师资引进、培训表彰等工作。实施好百名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千名青年教师引进工程、万名教师培训工程,依法保障和提升教师待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照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突出智育向“五育”并举发展,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前教育由数量普及向质量普惠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幼儿园日托能力建设,规范盈利性民办幼儿园保育服务,实现适龄幼儿“有园上”到“上好园”的转变。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段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措施,推进片区教研、城乡联盟校建设和乡镇内教师走教机制建设,加强农村“两类学校” 管理,保障好特殊群体少儿义务教育需求,健全优质、公平、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高中教育由“以考定教”向优质特色发展,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鼓励高中学校创新教育理念,走特色化办学的路子,实现分层互补、优质发展。抓好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实施,健全普通高中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确保新高考高质量落地。职业教育由对口升学向技能兼备发展,对接行业就业、产教融合,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加大应用型培训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强教育品牌。总结传承好“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建设会宁教育研究院,大力培植本土特色教育理论文化。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建设工程,建好办好各学段窗口学校。支持学校优质社团、特色活动蓬勃发展。实施高考质量全学段奖励措施,构建教育品牌共建共享、一体打造机制。办好会宁教育融媒体,优化会宁教育艺术团,新建搬迁会宁教育展览馆,讲好会宁教育故事。
(五)厚植生态底色,坚定不移守护绿水青山。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着力构筑“一带两廊三区”的立体化县域生态格局,全力打造绿色秀美山川。突出全流域综合治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以祖厉河绿色生态示范带为轴线,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实施甘沟驿段等干流及苦水河、红花沟等29条支流治理项目,协调推进渭河、关川河生态湿地综合治理,不断健全河道整治与管理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县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坡耕地、淤地坝等项目建设,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28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在62%以上,争创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理念,探索建设“生态银行”,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着力打造G247线、G312线两条绿色生态廊道,全力推进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中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及北部高海拔区生态修复。依托三北防护林、退化林修复、人工种草、城区大环境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20万亩水土保持林、20万亩碳汇储备林,抚育10万亩低效林中幼林,构建20万亩以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屏障。深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形成以“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补充”的县域通道绿化网络。全县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全面促进低碳发展。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谋划林业碳汇开发面积100万亩。充分发挥风力、光热资源优势,加快甘沟330千伏变电站、土门岘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实施好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探索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力争在新能源建设上有大的突破。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全面推进燃煤暖炉、土炕等清洁化改造。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着力创建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社会。聚力攻坚污染防治。巩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各级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实现祖厉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沿线镇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紧盯智慧河湖建设,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大测土配方和有机肥推广力度,坚决守住土壤环境质量底线。
(六)顺应群众期盼,坚定不移保障民生普惠共享。坚持把精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民生和社会事业,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力强化就业创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全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民生实事项目,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大型公共招聘活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以上。用活用好创业担保贷款,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优质便捷的信贷服务。做好劳务输转,加大“定向”“定点”输转力度,培育会宁劳务品牌3个以上,开拓3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3个,确保每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倾力守护全民健康。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施“4+666”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完成县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和县中医院、县二院、妇幼保健院三级乙等评审。实施白塬、韩集等14家乡镇卫生院提级达标,建成新标准化村卫生室45个。紧盯妇幼健康服务,建成1家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8家社区普惠托育机构、29家标准化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努力筑牢保障网络。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升救助便民利民服务水平。有序实施县养老服务中心、县中心敬老院、郭城驿镇中心敬老院等项目。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续保率保持在90%以上。不断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工伤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0%。积极推行“互联网+ ”医保支付,扩大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覆盖面。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和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文化聚心铸魂的作用,深入挖掘和传承会宁本土传统文化,做好牛门洞、西宁城等遗址保护,创作一批更具时代生命力的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提升会宁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扎实推进体育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五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发挥农家书屋、村史馆、讲习所等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全面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新型文旅业态、文旅消费模式,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5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