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担当作为抓落实,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提能力、抓落实”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主线,工程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坚持重大事项依法决策,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清理市本级规范性文件214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97件。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2件、政协委员提案227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双拥共建、人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消防救援工作取得新进步。对口支援、退役军人事务、供销合作、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工作展现新面貌,机关事务管理、统计、审计、烟草、气象、档案、社科、史志、保密和无线电等工作迈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过去一年荆州的发展,过程充满艰辛,结果令人欣慰,生动诠释了实干成就精彩、团结就是力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一起拼、一起干、一起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荆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结构还不够优、转型升级还不够快,县域经济、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够,城区领跑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生态环保、民生领域的欠账还比较多,医疗卫生保障、教育学位扩充、养老床位增加、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还需要持续加力;三是政府系统干部在新形势下抓落实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能仍然需要改进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不同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营商环境离市场主体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二、2023年工作建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强力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和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一年。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展现更大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江汉平原先进制造业中心。
坚持工业优先不动摇。实施产业链协同发展工程。积极对接全省“三高地两基地”和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动“4611”现代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全面强化“链长制”,推进11条优势产业链扩规增效。靠前服务367个预增产值过2000万元和96个过亿元以上增长点,力争工业投资增长3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以上。实施技改提能强基工程。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项目400个,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5%以上。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扎实推进“个转企、企进规、规转股、股上市”。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4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0家。加强质量、品牌强市建设,新增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2个。实施绿色智能引领工程。加快培育绿色园区、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家。推进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20家、省级上云标杆4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4家。
切实提升招商引资质效。保持招商引资力度不减,紧盯世界和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努力实现百亿元项目引进新突破。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回归招商,积极探索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新模式,加快引进一批加工贸易、商贸物流、供应链平台、应急储备等项目。优化招商考核体系,完善“每月排名、双月调度、季度签约”机制,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00个。深化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提高项目落地转化率,力争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以上。
全力实施市场主体壮大工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中央和省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好,适时出台市级新的接续支持政策,推动更多惠企政策线上办理不打烊、线下服务不打折。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市场主体家底。引导金融系统向市场主体合理让利,新增贷款350亿元,“4321”等新型政银担模式增长30%。提升产业基金投资效益,市场化基金总规模超100亿元,滚动投放44亿元。继续开展“十问十帮”温暖活动。拓宽政企沟通渠道、优化政企沟通方式,常态化开展“古城新智汇”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努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资敢投、群众敢首创成为荆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