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招商引资。坚持抓大不放小,用好用活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常态化推进全员招商。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探索发展“飞地招商”(8),着力引进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5个。严格落实“四个一”服务机制(9),强化项目履约管理,确保项目落地成功率达90%以上,力争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开工25个,实际利用外资450万美元。
增强投入能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狠抓财源建设,推进税费精诚共治,稳定壮大骨干财源,培育后续财源。加强税收征管,严控新欠,清收陈欠。强化国有资产清理,盘活废弃矿山、国有闲置资产,提高国有资产收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恩施城投、福达产投、孺子牛等公司增资增信,提升恩茶集团、硒恩城建等公司市场化运营能力。加大社会资本引进力度,引导参与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领域建设,力争民间投资占比达60%。
强化要素保障。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全面提升审批效率。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处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000亩,争取获批建设用地1500亩、林地定额1800亩,强化“标准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政银担企协调联动,开展稳企惠企系列金融活动,力争企业贷款增长15%以上。统筹用工、用能、环境容量等保障服务,着力纾困解难,让企业活下来、留得住、发展好。
(二)千方百计做强特色产业
建强产业链条。深入实施链长制,大力开展补链、延链、强链专项行动,着力打造茶叶、硒土豆、蔬菜、中药材、生猪全产业链,升级改造茶园2万亩,发展硒土豆32万亩、蔬菜40万亩,中药材2万亩,生猪存栏53万头以上。推进土家女儿城、大峡谷等A级景区提档升级,加快桃子包研学基地、红花峡石林等项目建设,出台促进旅游业恢复措施,强化营销推介,推动旅游复苏,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补强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链。实施“四大工程”(10),加快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加强“两品一标”(11)培育,做强做优恩施玉露、恩施土豆等公用品牌,支持恩施堇叶碎米荠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夯实发展平台。紧盯“113”工作目标(12),完成七里坪、白杨坪产业园扩园400亩,支持崔家坝、盛家坝等乡镇建设特色产业园,着力构建“1+5+N”园区布局(13)。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人才公寓、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吸引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向园区聚集。提升园区建管水平,加快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序实施“退城进园”,推进标准厂房投资建设一体化,盘活园区闲置厂房,提高“亩产”效益。
发展新兴业态。发展数字经济,启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引进京东、抖音、大龙网等平台入园。支持夜间经济,打造“一带四区”(14)多元夜间经济集聚区,释放消费潜力。做强夏凉经济,持续办好“凉交会”,让“凉资源”变“热产业”。发展网红经济,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建成网红直播基地。培育露营经济,支持建设露营地,推动规范化、规模化经营。壮大电商经济,引导跨境电商发展,积极争取设立保税仓,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亿元。
(三)千方百计提升城市能级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借力“宜荆荆”都市圈,与恩施高新区、宣恩县抱团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城东临空新区、城西休闲度假新区等新区建设,加快特色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全力做好沪渝蓉高铁宜昌至涪陵段、机场迁建、机场快速通道、“恩高宣”快速通道建设服务工作,实施G242、S462等13个国省道项目,推动高旗大道一标、龙凤大道、金凤大道东段等市政道路建设,打通区域“瓶颈路”,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网。
大力推动城市更新。深入实施“强州城”战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科学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完成市政管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69项城市体检工作。启动州城5大片区燃气管网安全改造、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二水厂二期等项目建设,实施智慧停车、5G基建、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打造州城智慧停车“一张网”。启动建设核桃坝、石家坡等6个宅基地安置点,加快推进清江带状公园红江桥至红旗大桥段、旗峰坝体育运动公园、金马公园二期建设,完成富家坡、贺家榜等7个棚户区和343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经营能力,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市场化多元融资渠道,推动耿家坪、枫香坪片区开发。
持续推进创文创卫。聚焦“三年创卫,十年创文”目标,不断完善“大城管”格局,持续开展“十大行动”(15),加快智慧恩施建设,提升城市建管水平。深入实施州城清理整治违法建筑攻坚行动,强化常态化监管,对新增违建“零容忍”。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整治“七小”行业(16)、农贸市场、主次干道“十乱”现象(17),加快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营,新(改)建停车位1万个、城市公厕63个、大型农贸市场2个,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初评初审。实施“十大工程”(18),严格落实“三级”包保责任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巩固省级文明城市成果,打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基础。
(四)千方百计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深入推进定点帮扶和区域协作,加强双向互动,打造协作亮点。紧盯“三类对象”(19)等特殊困难群体,提升常态化动态监测帮扶能力,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大病综合保障措施,降低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巡查,实现危房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