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4日)

  国家卫生县城、省级以上卫生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健康城市创建经验入选《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食品安全工作连续两年获全省优秀等次,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石林会议旧址晋级4A级红色旅游景区,成功举办辛村遗址考古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两周考古学术研讨会。建成121个“一刻钟生活圈”试点社区、实现了中心城区全覆盖,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停工多年的鹤辉高速通车运营,公交车、硬化道路、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等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83%的村用上了天然气,86%的村实现了清洁取暖。投资16.9亿元开展农村供水“四化”行动,保障了农村供水安全。

  五是着力优环境,城市品位加快提升。坚持强基固本、创新治理,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和“五位一体”服务机制,“有事找管家”成为鹤壁品牌,企业满意度连续3年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评价连续4年全省第三,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集体。前11个月,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鹤壁段)水环境风险防控,开展黑臭水体和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湿地保护率全省第四,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32%,被评选为30个“中国美丽城市典范”之一。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分别居全省第五、全国第七。人居环境持续巩固。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造林10.4万亩,新建、改造提升公园游园35个、绿地77万余平方米,森林河南、全省林业责任目标考核全省第二。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和户厕改造,省定1万户改厕任务全面完成,美丽小镇、四美乡村、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分别达到4个、293个、78个。

  六是着力防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三零”平安创建,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补齐新兴领域安全短板,扎实推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市创建工作,1412家企业完成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80%以上,被确定为全国危化领域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市。社会治安更趋向好。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扎实开展“平安鹤壁”、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等,公众安全感再创新高,基本完成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建设任务。“无诈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电诈案件立案数、损失数分别下降52.8%、56.9%。矛盾化解务实高效。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六防六促”“四大一送·情暖百姓”活动,加快推进“保交楼”工作,有效化解各类信访突出问题,维稳安保工作受到省联席办通报表扬,服务型执法“五步工作法”经验做法全省推广,社区“六强六化”、乡村“点线面”一体化工作法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

  各位代表!2022年所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市十一届人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收官,也标志着本届政府和全市人民五年来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成果。

  过去五年,是战天斗地、克难攻坚的五年。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5.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1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多次荣获“好”的等次,与全省全国一道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兑现了脱贫奔小康路上不掉一人的庄严承诺。面对罕见雨情、重大汛情、频发险情、严重灾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及时转移安置群众37.8万人,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最短时间恢复了正常秩序,守住了防汛工作“金标准”,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可。总投资311.4亿元的2429个灾后恢复重建和能力提升项目已完工2371个,在9个极重和重灾区省辖市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获得“好”的等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应对国内多地多轮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多起突发疫情,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实现了最好的防控效果,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运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认可。省委主要领导称赞鹤壁市无论是防疫还是防汛,都是“优等生”。把“统筹发展与安全”要求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连续3年被评为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两夺“长安杯”、成为全省唯一蝉联“长安杯”的省辖市。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的五年。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迈上7万元台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全省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4亿元、支出193.9亿元,分别是2017年的1.3倍、1.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5%,其中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13.7倍。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到1.65以下、位居全省前列。市场主体数量超过17万户,保持了逆势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济郑高铁滑浚站投入使用,水利、能源、信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基础支撑更加有力。

  过去五年,是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围绕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破冰布局,细化梳理12个产业链条,全面推行“双长制”,“四优三新”主导产业体系更加鲜明,煤炭产业占比稳步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7.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30.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连续两年全省第二。深入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按照主导产业分类把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提升为“4+2”开发区体系,承载产业集群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按照“主导产业明确、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链条完整、关联业态健全、应用场景丰富、研发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支撑、配套功能完善、要素保障有力”打造产业生态,卫星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发展卫星产业的两大战略重点之一,汽车电子电器、光电子、尼龙、日用化工、数字经济等较为完备的产业生态走在全省前列,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产业转型升级因成效明显两次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zhong/423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