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扩大开放招商。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突出产业招商、资本招商、厂房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动态完善产业招商图谱和招商推进方案,全年谋划项目48个,力争签约引进省外资金10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20个。注重招头部、引链条、育生态,推动牧原系、鲁花系、君乐宝等链式布局、集群发展。搭建项目产业孵化平台,新建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让企业“拎包入驻”“进驻即生产”。完善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增长。
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坚持“创新强链、数字融链、转型延链、多元稳链、招商补链、生态畅链”,聚焦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编制全景图谱,分业分链攻坚,培优“链主”企业从供应商向集成商转变,成为产业链的中高端、关键环;做强“链条”打造优势特色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注重提高供应链的本土化配套率,推动实现正产正销、正材正用。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引领作用,与中原联创合作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与省农开担保公司合作,重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快城市建设,彰显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城市承载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力推进薄山水库至正阳县城供水工程,让群众尽早喝上优质水。建设城区智慧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000个。加快推进城区背街小巷道路改造、水果市场升级改造等民生工程,打通断头路12条。深入推进城区窨井盖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查整治窨井盖1500个。实施棚户区改造2个,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77户。加强城市“里子”工程建设,启动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及截污纳管勘测建设。完成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考核;规划建设第三污水处理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餐厨、建筑垃圾处理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推动管理目标量化、管理标准细化,巩固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基础设施维护、拆违拆临、扬尘管控等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加强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公用事业提质增效,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县城。
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地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满足群众合理需求。持续加强银企对接,深化房地产季度推介活动,破解企业融资和房产销售瓶颈,重拾房地产市场信心。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积极推行现房交易,有效防范期房风险。围绕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坚持分类处置、分批攻坚,积极稳妥化解问题楼盘。
(五)聚焦乡村振兴,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自由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全力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19.7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9亿斤以上。深入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粪肥还田10万亩。加强“院县共建”和良种培育推广,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2个。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推进花生、小麦、水稻、生猪、三黄鸡等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成立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社,全面实行社会化服务,叫响“花生之都”产业品牌。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熊寨镇试点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集中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旅游综合体等产业,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正阳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支持,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高质高效发展。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拓展“村企合作”、“村社合一”等发展模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完善乡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中心镇建设,完善联结城乡功能,创建2—3个特色镇,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0公里。加快实施总投资4.5亿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PPP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现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2%。改造农村户厕1万户,建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市级“四美乡村”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3个,实现30%以上的乡镇达到“美丽小镇”标准、30%以上的庭院达到“五美庭院”标准。实施现代农民培训计划,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统筹抓好帮扶政策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突出抓好产业发展,扎实推进157个基础设施和产业类项目建设,确保产业投入占财政衔接资金的55%以上,并逐年增长,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