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扎实落实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锚定“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十大建设”,聚焦“融入大市区、做强制造业、统筹城与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抓好“三项重点工作”,着力稳定经济运行,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推进现代化宜阳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2024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
为实现上述目标,做好2024年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坚定:
一是坚定党的领导。必须坚定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第一立场、第一原则和第一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不折不扣,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二是坚定产业强县。必须坚定把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抢抓发展机遇、转变思维理念、破解发展瓶颈,推动首位产业延链强链、风口产业加快集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夯实经济发展根基。
三是坚定创新赋能。必须坚定把改革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竞争新优势。
四是坚定人民至上。必须坚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下更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期盼的大事和身边的小事,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是坚定筑牢底线。必须坚定不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科学应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切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具体要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优平台、强集群,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抓大不放小”“抓新不放旧”,深化“龙头企业+中小产业园”发展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风口产业加快集聚。提速发展首位产业。瞄准航空装备产业发展方向,高标准完成首位产业规划,全面梳理产业链条,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高质量谋划首位产业布局,倾力塑造以“智创产业园”为核心,以开发区、赵保等两个航空装备发展片区为载体,以科创产业园、联创产业园等8个产业园为平台的“一心两区八园”首位产业格局,力争首位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增速达到10%以上,着力打造全国一流、配套齐全、标准最高的航空装备生产制造基地。提质升级传统产业。以“三大改造”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集聚。善用资本手段和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家转换发展思维,加速总投资42亿元的前进公司电子雷管芯片生产、青岛啤酒车间升级改造等32个“三大改造”项目落地实施,指导黄河同力、中联同力新材料等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申报,支持中信重工、红日药业开展河南省优秀智能应用场景申报,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11%、投资增速达到23%,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发展。抢滩布局新兴产业。围绕全市“四新一装备”等风口产业,积极对接宁德时代宜阳新能源、亿特森新能源电池、源网荷储一体化、三诺智慧产业园、金石三维3D打印等项目,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二)抢机遇、抓项目,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抢抓政策叠加机遇,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持续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又好又快建设。聚焦延链补链招商引资。以首位产业为主导,摸清主导产业链条短板,科学制定招商图谱,实现精准招商、链条招商。借助市级统筹的谷川投资、东方龙、前瞻研究院等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探索基金招商、资本招商,引进高成长性风口产业项目。依托“六大科技产业社区”,引进优质运营商,瞄准高新技术企业构建场域载体,实现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低于25个,新引进国内500强或行业100强企业1—2家。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深入推进“三个一批”活动,围绕163个重点项目,持续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莱通5G电子新材料等88个项目有序开工建设,天汇镁业、华电五期风电储能等69个项目建成投产,为产业“补短板、提后劲”提供坚强有力支撑。积极争取最大资金支持。围绕中央预算内资金,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支持方向,做好现有项目分类推送和新项目谋划包装工作,尽早完成可研编制、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统筹抓好见鹤污水处理厂、供排水一体化等项目的融资包装、审批落地。确保滚动储备项目不低于100个、资金需求不低于100亿元,力争全年争取各类资金超40亿元。
(三)建载体、转动能,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高水平推动创新主体倍增。加大高成长性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指导启航必达、博塔智能等15家企业争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宜墨新材料、航辉新材料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500万元,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5%。高标准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上元智能制造产业港、泉盛科创产业社区、福通创新创业工场等“六大科技产业社区”建设、招商及运营,提升创新平台承载力。引导中宸科技、海普半导体等企业深化与高校及大院大所合作,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积极引导航辉新材料、欧科拜克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指导亿特立新材料等25家企业申报省、市级研发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高质量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强化航创基金等金融资金引导、支持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创新。围绕企业人才缺口,加强与河科大、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构建多层次人才保障体系。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为宜阳企业的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