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聚力优化空间布局,切实增强综合承载力。坚持服务大局、融入区域,推动市域一体、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功能、塑优品质、提升能级,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融入区域一体发展。落实接轨上海大都市圈行动方案,对接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共治等开放协同发展水平。深化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打造长三角与大湾区战略联动走廊支点。积极服务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深化苏锡常都市圈发展对接机制,推进苏锡、锡常协作示范区建设和锡常泰跨江联动发展。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加快无锡连云港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支持城区板块各展所长,推动市域空间优化、产业互补、功能耦合。
完善现代交通体系。深化推进“双联双提”工程,着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打造现代化物流枢纽示范城市。开工建设锡太高速、暨南大道西延等市际连接工程,建成通车凤翔快速路北延、宜马快速通道等市域一体化项目,集中力量攻坚快速中环建设,提速推进高浪西路快速化改造、312国道新吴段、钱荣快速路一期等节点工程,持续疏解拥堵点、打通“断头路”、提升畅行度。谋划地铁环线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和锡宜S2线建设,运营好锡澄S1线;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加密“通江达海”内河集装箱航线网,加强无锡(江阴)港与上海港等沿海港口、长江中上游港口的对接合作,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无锡段“三改二”工程,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无锡”。加快机场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工程,高质量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DHL国际快件运营中心,与苏州协力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优化航线网络和货源组织,力争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920万人次、14.5万吨。推动中欧班列扩能提效,实现内外贸笼车班列常态化运行,做强西站物流园枢纽功能。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开展城市体检,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工程,加强“大板房”等危旧房屋改造,新增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00部以上,争创国家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实施改造109个、42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提前完成“十四五”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同时对已改造小区启动“回头看”。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国家海绵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全力加强城市内涝治理,探索打造地下综合管廊,推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化最干净城市建设,实施30条背街小巷和25座桥下空间提升改造,实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高标准推进蠡湖步道等绿道系统建设,新改建公园游园50个,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自来水厂工艺改造、直饮水入小区等试点工程,完成二次供水改造项目100个。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实施耕地保护“三提两严”行动,深入推进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拓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扎实推动“小田变大田”,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2万亩以上,持续提升粮食稳产保供和收储能力。新建和改造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万亩,稳定生猪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切实做好“菜篮子”保供稳价。育好用好“新农人”队伍,深入推进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村级特色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精品农业,深化特色产业链培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规划发展村庄全部启动现代“美丽农居”建设,打造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个。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展村级经济“双挂钩”行动,力促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800万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加快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六)聚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擦亮生态高颜值。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守护太湖碧水安澜。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系统性标志性工程,全面落实“1+9”行动方案,持续强化外源减量、内源减负和生态修复、应急防控、能力提升,实施年度投资超百亿元治太项目,更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紧盯控源截污和减磷控氮,“一河一策”抓好入湖河流治理,全面推进沿河湖污染源排查整治,高水平建设“一圈一带一区”,建成27块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加快蠡湖及其32条支浜水环境治理。紧抓生态清淤和活水引流,完成太湖、滆湖清淤520万立方米,稳步实施和评估湖滨湿地带试点,畅通太湖引排通道。紧扣科技支撑和规律把握,深入研究太湖治理规律、藻群变化机理、“两泥”资源化利用路径,加快建设太湖治理数字化平台,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毫不动摇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和“两河”整治提升,优化印染产业布局,加强农田退水和养殖尾水治理,全面稳定消除劣Ⅴ类河道和黑臭水体。强化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对868家铸造、水泥等涉工业炉窑企业开展新一轮提标整治,加大全电工地推广力度,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落实“无废城市”建设任务,统筹推进环太湖地区废弃物处理利用,建成投运惠联餐厨废弃物处置扩建工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扎实推进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和太湖新城污水厂三期等工程建设,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85%以上。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双碳”系列专项行动,聚焦零碳技术、低碳企业、近零碳园区三大重点,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中瑞低碳生态城、零碳科技产业园等建设,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绿色认证和绿电溯源,支持建设碳核算服务平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推广光储充一体化等应用场景,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60个以上,新增绿色制造标杆不少于35个。开展大规模国土空间绿化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太湖植物园、太湖自然资源博物馆建设。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损害赔偿、绿色金融等政策措施,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扎实推进江阴、宜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支持江阴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