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健全议事规则,严明“一岗双责”,狠抓工作落实。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严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省委巡视、专项审计、耕保督察、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结率100%,“12345”热线满意率达99.99%。与此同时,老龄、工会、妇女儿童、共青团、残疾人、侨务、科协、档案、地方志、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机关事务管理、对口协作、民族宗教、双拥、审计、统计、外事、公积金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决扛起光荣使命、全面落实重大任务、从容应对困难挑战,每一项成绩都来之不易,每一点进步都弥足珍贵。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盐城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省、盐城市赋予的发展重任,自觉挑大梁、走在前,奋斗热情更加饱满、实干劲头更加昂扬。让我们倍添信心的是,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一二三四”总布局,认真落实十大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各项工作领先领跑、争先进位,“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瞄准百强县第一方阵”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重心重点更加聚焦。
2024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盐城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以及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部署,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始终锚定“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瞄准百强县第一方阵”这个总目标,紧紧扭住“十大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这个总抓手,系统推进“一条路径、两个支撑、三项关切、四大目标”这个总布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大力弘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谱写现代化新东台建设新篇章。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1%以上,单位GDP能耗完成上级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锐意进取、实干争先,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聚焦工业强市,在壮大实体经济上实干争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重抓招商引资和项目攻坚,强力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层次提升、速度争先。
全力突破重大项目。牢固树立“招商第一、项目为王”鲜明导向,着力提升“11558”招商体制运行实效,精准聚焦产业方向、发挥资源优势、编制招商图谱,一二三产业齐招、大中小项目都抓、国资民资外资全上,力促联合飞机、不锈钢产业园、异质结电池、德国精密轴承等项目早开工。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超100个,持续突破百亿级、50亿级重特大项目。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抓实5个列省、68个列盐城以及125个市本级重大项目,每月开竣工、每季度观摩,推动东富龙、新中洲等项目快建设。力促晶澳、天合、智泰等19个新增长点快产满产,全年新竣工亿元项目60个,新增开票销售300亿元。
聚力壮大产业集群。重抓强链补链延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年内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000亿元。紧紧围绕五大主导产业、16条重点产业链,突破更多重特大项目,培育更多链主企业,五大主导产业规模超1750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率先突破500亿元、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实现翻番。更大力度突破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制品产业,探索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新模式。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培育氢能储能、低空经济、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全力支持富乐华、晶澳、智泰等领军企业打造“单项冠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焦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深入开展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三大工程,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
强化企业培大育强。深化“争星创优”活动,用足用好惠企政策,支持企业深耕主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总数超850家,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20家、总数超230家,争创盐城三星以上企业超40家,规上工业开票销售达1300亿元。认真落实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十项措施”,对近年来竣工的204个项目,逐企明确培育目标,全面加快增产增效。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加快算力网络边缘节点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00家,富乐华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创省级智能车间4家以上,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全力推动建筑业突破发展,强化本土培育和市外引进并举,年内规模超380亿元。
(二)聚焦创新引领,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实干争先。坚定不移强创新、优环境、建载体,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红利、打开更广空间、注入更强动能。
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统揽,持续抓好高企培育、专精特新和股改上市,实施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年内净增国家高企70家以上、总数超450家;着力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50家;实施企业上市“春蕾行动”,报会上市2-3家,完成股改10家以上。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上海—东台技术转移协作平台作用,尽快建成领胜、智泰等产业研究院,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新签产业合作协议100个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超35亿元。创新市场化、清单式人才招引,引进培养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持续开展知识产权“繁星工程”,新增有效发明专利500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