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古城文脉特质。高标准打造“大泉州会客厅”,探索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聚焦重点区域、关键节点抓好27个古城重点项目。优化提升古城街巷,完成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路面改造及部分立面提升工作,先行启动甲第巷等龙头山片区4条街巷改造项目及江滨北路复线工程,活络城市肌理。美化雕琢古城风貌,新启动12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交付爱国路安商房,全面升级电梯加装、停车位补给等基础设施,启动第二针织厂等2个安置房项目建设,完善古城配套。精心还原古城文化,深入实施老建筑复活计划,加快大城隍等3个区域“保护式修补”,适时开展文庙-后城片区、城南片区及古城墙、古城门“生长式修补”,打造主客共享的城市会客厅。
精塑江南功能品质。按照片区化、项目化、集群化思路,加快推动繁荣站前西、金鲤、乌石展城等重点片区开发成型成势。基本建成建发·养云等3个商住项目,新启动国贸·江南璟上等3个商住项目,加快建设鲤城万达等商业综合体,适时启动江滨南岸体育及配套工程等3个文体娱配套工程,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圈。畅通多元交通路网,全速推进金鲤大道、田中大道等5个聚城畅通项目建设,加快泉南高速鲤城互通及连接线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江南大街及池峰路等8处重要道路节点改造,完善立体式通行系统。逐步完善配套布局,加快新步变电站及配套工程建设,新建开闭所3处、充电站18个。
提升宜居生态气质。扎实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百日攻坚”;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大会战,推进27个污水提质增效项目建设,加强入河排口环境管理等工作,启动建设乌石滞洪湖片区和水生态治理中心项目,落实区域水质监测综合评价体系,确保通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复核。巩固“抓城建提品质”行动成效,接续实施77个城建品质提升项目,投用江南片区大型垃圾转运站,改造改建公厕20座。全面推广高星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助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深化“绿满泉城”行动,新增城市公园绿地5公顷、立体绿化10处、口袋公园10个。
(三)突出赓续传承与融合发展,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先锋城区
加快推动文化传承活化。深化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完善文物安全“1+1+1+2”防护体系,推进施琅故宅等6个文物修缮工程,实施开元寺、李贽故居等11个文物安消防项目,实现三级文保单位省级文物保险项目全覆盖。串联古城、古厝、古街巷等资源要素,探索“一街一巷”文旅融合试点,重点挖掘通政巷、状元街等街巷在地人文历史资源,继续招引各类文化体验馆落地,启动王顺兴信局旧址侨批馆建设。实施非遗“六进”活动,利用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群众戏院等历史建筑空间,建设世遗非遗融合展示体验中心,打造非遗与世遗融合典范。
着力培育世遗特色品牌。实施“古城+”文旅计划,联动各县市区文旅活动和特色产品进古城,开展“百镇千场”“千村万品”系列活动,打造“消费集聚区”;筹备推出古城生肖文化月、龙年艺术装置、又见宋元等文旅活动IP,举办“宋元泉州梦”“人来神往去泉州”系列活动,打造沉浸式时空穿越场景。做大做强古城徒步等世遗寻迹系列赛事活动,做精做细武术、龙舟竞渡等非遗系列赛事活动,打造“世遗泉州·韵动古城”特色赛事品牌。建立精品住宿载体体系,策划滨江沿段酒店部落,推进原金爵酒店等6个住宿载体改造提升,实行AI民宿管家分级技能培训计划,培训一支民宿管家队伍,提升“世遗人家”民宿品质。常态化开展“古城文化传播人才”培育计划,运营海丝泉州推荐官工作室,做优讲解员群体。
全面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坚持“文化线、旅游线、消费线”三线融合思路,打造“海丝多元文化”商旅目的地。空间上试点融合,确定中山路、西街为先行试点,大力发展头部商圈、首店经济,将文化元素、旅游体验嵌入商圈布局,建立丝路美食博物馆、闽南风俗展示馆,打造独具特色的“海丝多元文化风情街”,争创国家级商业步行街,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商圈和商街体系。场景上促进融合,再打造一批文化空间、体验场景,探索结合节庆、民俗等形成文商旅融合新场景,推动夜间经济点覆盖8个街道,不断释放消费潜能。项目上加速融合,办好第二届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开展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伴手礼商品展销会等系列活动,开工建设张艺谋海丝主题演艺综合体、老字号观光工厂等一批文旅新业态项目,加快新型文商旅产业集聚。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增长20%以上。
(四)突出人文荟萃与国际时尚,打造营商优质开放先锋城区
聚焦做优营商环境。擦亮“全速鲤办·共赢未来”营商服务品牌,着力优化“AI智能政务助手”“营商有鲤”等政务服务平台功能,进驻省网审批服务事项均达到“五级十五同”标准。深化“早午晚餐会”“进企促发展”等服务机制,强化企业问题实时跟踪和督办解决,切实做好安商稳商工作。发挥海丝金融法务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势,进一步落实法治护企专项行动,探索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落实“刺桐红”三年行动,服务推动佰源装备北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聚力做好招商引资。搭建招商平台,加速运营深圳、北京、上海、西安等产业加速中心、飞地创新孵化中心和虚拟创新中心。建强招商队伍,常态化开展新兴领域产业和专业知识培训,打造一支懂产业政策、懂项目谈判的复合型招商队伍。拓展招商渠道,充分挖掘海外华侨、在外鲤商、港澳台资源,策划开展“出海”招商,举办基金、大片区开发等招商推介会15场。聚焦招商效益,力争全年招商签约项目120个,总投资超90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全力推动招商成果转化,确保2023年项目开工率超80%,2024年项目履约率超70%、开工率40%。
聚智做精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统管”改革,推动三级社会治理中心建设运用,将党建、综治、民政等工作全面嵌入网格,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区域性指挥枢纽平台功能。纵深发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赋权事项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以效益为导向的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产业建圈强链等领域聚集,促进国企向投建营一体化综合运营商转变,区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6%以上。科学稳妥有序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