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数字赋能、创新引领,奋力交出动能转换高分答卷
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抢抓新风口,催生新模式,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抢占关键技术、产业集群、未来布局制高点,积极引育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集成电路、量子信息、超级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印刷装备制造业,力争新增超亿元数字企业3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以产业数字化为导向,积极培育互联网医疗、微经济、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全面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小微园数字化改造行动,大力推动企业“上云”和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推进工业制造等场景数字化重塑,新增上云企业6家、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家,加快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打造都市农业公园等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农播孵化中心,实现农业电商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
全面构建“两城两区”创新生态体系。坚持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以“两城两区”建设为战略支点,切实强化创新平台作用,牢固树立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两城”联动建设、错位发展,青龙湖科技城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科创岛为核心,构建“一核一轴两带五区”创新空间布局,启动建设青龙湖实验室,持续增强环青龙湖板块创新要素集聚吸引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塔尖重器”;城西产业生态城聚焦传统产业升级,统筹做好集聚、扩容、提质文章,全面整理腾挪城区零散工业用地,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业态升级,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推动“两区”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一体推进青龙湖省级高新区和浙江龙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明确主导产业定位,统筹创新资源配置,打造以大孵化集群为核心的产业孵化体系、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建孵化加速器集群中心,新增孵化空间8万平方米以上,进一步提升浙理工龙港研究院、龙港高分子研究院等平台赋能作用,新引育2家以上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努力实现“高原造峰”,有力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产业增加值、高新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5%、12%以上。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发展,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计划,大抓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科技型企业12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家,部署实施省“尖兵”“领雁”项目2项、温州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力争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增长1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100%。
加快打造“龙城鲲鹏”区域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强市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战略之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下大力气、花大血本,着力引进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鲲鹏计划”人才实现“零突破”,新增国、省级“引才计划”入选5人以上,省级、市级创新团队2个以上,打造温州南部人才集聚高地。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包分配”等校地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新增硕博毕业生150人,大学生和技能人才10000人以上。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开工建设龙港市科创人才智汇中心,办好子女入学、住房安居等人才服务“十件实事”,努力塑造“创业创富在龙港”的胜势,让广大青年人才在龙港大地筑梦逐梦圆梦。
(三)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奋力交出改革攻坚高分答卷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围绕打造最优政务环境、最优法治环境、最优市场环境、最优经济生态环境、最优人文环境,全面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双十”行动,下铁心、出硬招、真破题,全力营造便捷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真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迭代升级“一枚印章管审批”集成改革,深化投资项目极速投用“一件事”改革2.0版,实现工业厂房“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同步办理,落地外线工程联合审批“一件事”,进一步缩短投资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多管合一”协同监管,推出轻微违法行为免罚和“首违不罚”清单,推动全执法领域“综合查一次”。深化国企购售电改革,推行“电价普惠+定额优惠”复合模式,保障电力资源价格优势,为企业用电减负1000万元以上。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模型,开展企业信用修复行动,明确企业轻微失信、一般失信和严重失信修复标准,实施分级分类“信用+智慧”监管。
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扣“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改革导向,着力塑造更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行政运行新模式、新机制。深化“大科室模块化”改革,创造性将模块作为政府部门基本运行单元,在更大范围实施“大科室模块化”改革,推动跨层级、跨科室流程再造,变“刚性科室”为“弹性组织”,实现大部制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的全面跃升。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城市运行中心、智慧城市建设中心“三大中心”融合运行,系统重塑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和手段工具,打造运行管理高速联动、治理方式高效多元的“城市大脑”。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IRS系统为核心工具,持续优化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打造行政E议、浙龙E管等一批特色应用,打通数据壁垒,优化业务流程,促进多跨协同,进一步提升政府履职效能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