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有颜有品的乡村风貌。谋划实施农口“十项百亿”重点工程,推动城乡供水、用电、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开展“村貌革命”行动,深化“十乱”整治,抓实“规、整、建、管、创”五大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整体提升,创建和美乡村5个以上,新增美丽田园示范样板区3个。加快舥艚渔港经济区建设,全力抓好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申报工作,开工建设国际水产品交易博览中心,提速美丽渔村建设和东魁河两岸风貌整治。完成“灵秀艺乡”西部未来乡村、“画漾江南”芦浦未来乡村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鲸头、方城浦未来乡村。
(六)坚持综合防治、绿色发展,奋力交出生态文明高分答卷
深化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动态清零”机制,深入推进新一轮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水厂等9个环保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治气降碳行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以上。提速市政雨污管网修复改造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域“污水零直排”。加快“无废城市”建设,统筹有机废弃物处理、塑料污染治理,提升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健全危废全过程闭环式治理体系,力争创成“无废细胞”31个。
加强生态保护。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提质行动,统筹推进江堤沿线生态修复,力争新增红树林湿地20公顷。深入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建成月湖翠湖生态廊道,启动青龙湖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加快北湖生态廊道项目前期。统筹推进5条幸福河湖和5条美丽河道工程,加快实施江南垟平原骨干排涝工程,拓浚排涝河道30公里以上。及时整治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市控及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启动新美洲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
推进绿色转型。扎实开展“6+1”领域碳达峰行动,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作三年行动,启动华润电力海上光伏、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新增绿色工厂6家。全力抓好“能耗”双控行动,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60家。
(七)坚持优质均衡、共建共享,奋力交出民生优享高分答卷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深入推进“教育六大工程”,加快打造教育高地。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补链”工程,加大现代化设施设备投入力度,新建龙湖高中以及外国语中小学,加快建设世纪中学、职业中专、特殊教育等学校,有序实施湖前小学、海城小学、云岩学校等13所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加快平等、芦浦等1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投用公办幼儿园4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深入实施“510教共体”改革,深化与名校合作办学,力争龙港中学高考特控线超300人,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创建。培育强师优师队伍,深化教师人事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创新名校长、名教师引育机制,出台教育人才政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健康龙港”。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突出“保健康、防重症”,沉着有序应对疫情形势变化,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医疗物资保障能力,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入推进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建成投用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加快推进消化内科等重点学科和四大重点科室建设。持续提升医共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双向转诊、人员保障激励与区域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信息一体化建设,下沉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服务水平,新增公办社区卫生室9家,加快建成全域15分钟医疗服务圈。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快建设文明城市。以匠心理念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全力推动“四馆一院”等重大文化工程落地建设,建成6家以上文化场馆,加快打造一批非遗文化项目、非遗工坊,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个。全域推进“1151”文明共创机制,健全文明细胞动态长效管理机制,以最美龙港人等典型选树为引领,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推动“文明人”与“文明城”同频共振,打响“浙江有礼·德兴龙港·红满全城”城市品牌。实施社会组织培育三年行动,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新增3A级以上社会组织5家。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及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以上,确保惠民保参保人数达1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全龄友好社会建设,开工建设社会福利中心、滨海康养中心,加快建设舥艚康养中心、江山医养中心,谋划实施城西康养中心、云岩医养中心,力争三年内养老床位达到4200张以上。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围绕构建“六大友好体系”,加快建设示范型“儿童之家”,落实儿童健康提升行动,深化“明眸皓齿”工程,全力推动儿童友好元素在公共空间基本全覆盖。
(八)坚持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奋力交出平安建设高分答卷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深化“8+4”领域专项整治,刚性落实“3030”隐患闭环管控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三年行动,标准化创建企业达到2500家以上,力争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0%以上。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统筹做好防台防汛、防震减灾等工作,新增20个避灾安置场所,创建10个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强化消防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成5500户农村老旧民房线路改造和智能烟感安装,实现微型消防站全市域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