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成绩催人奋进,发展任重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对把握大势、保持定力、精准施策提出更高要求;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偏小,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市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和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高品质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少数干部理念不新、视野不宽,担当精神、专业能力有待增强。我们将保持赶考的清醒,知重负重、攻坚克难。
二、2023年主要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同安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一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推动“四区一基地”建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富美新同安建设新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5%;财政总收入增长6.5%,区级财政收入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打好片区优结构、产业促转型、链条增韧性、项目提质效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赋能、科技赋智、人才赋力,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服务保障精准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三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智能化提升、系统化整合、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创新驱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四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农民转产增收、服务优质共享、特殊困难群体就业等领域寻求突破,切实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五是着力维护公共安全。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事前预防和源头监管,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化解各类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产业建圈强链,构建更富韧性的经济体系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区道路,整合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工业集中区、轻工食品园等载体资源,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6%。深入推进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家居制造等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企业上云用云,打造一批标杆智能工厂。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深化“总部+基地”模式,以现代制造业为牵引,力促更多结算总部落地,实现“总部强基”。做大基金湾区规模,撬动更多优质企业签约落户,推动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金融助力”。强化孵化型项目招引,支持厦门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赋能”。举办全国青少年帆船赛、环东半马等体育赛事,依托滨海高端酒店群、方特旅游区带动产业特色化发展,实现“文旅增色”。
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消费产业链。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强化厦门时代、海辰新能源等“链主”企业带动效应,加快引进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应用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布局氢能与储能等前瞻性产业,加快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争创东南预制菜产业基地,发挥同顺供应链平台优势,提升古龙食品园等4个预制菜产业园,培育一批龙头示范企业。大力发展快消品产业,加快万皮思集团销售总部等项目签约,力促华润喜力啤酒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推动乐肴居、华彬红牛功能饮料等项目尽快投产达产。
(二)聚力加快科技创新,积蓄更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壮大创新“主力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依托容大合众等科技型骨干企业,引进集聚一批研发项目。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更多隐形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深化区属国企改革,提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
打造创新“助推器”。加快推进厦门科学城核心区建设,支持Ⅰ号孵化器、未来产业园等园区引进更多科创企业,培育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全力服务科创平台提升能级,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力争有效高价值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1450件。做好“三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兑现工作。推进“智慧同安”建设,加快信息化系统和政务数据优化整合,推动网络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服务融合。
激活创新“动力源”。聚焦人才“引、育、留”关键环节,深入实施“才聚银城”人才强区战略,吸引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坚持把人才工作融入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双招双引”,大力实施“繁星计划”,构筑产才融合高地。探索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企业引培专业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安居工作,推进人才公寓建设,营造宜居宜业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