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坚持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实施“红黄黑”榜调度机制。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75个、竣工26个。滁河防洪治理新增项目、三湾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丰乐大道大中修工程等交付使用,312国道全椒段、古河大桥、全椒互通、力神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加快推进。抢抓国家扩内需、补短板政策机遇,加强项目谋划编报,全年共谋划编报重大项目351个,争取政策性资金36.4亿元,获批入库非标专项债15.2亿元。
(三)围绕优品质、增内涵,倾力绘就美丽全椒新画卷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扎实开展城市建设专项行动,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累计投入19.5亿元实施21个政府投资项目。襄水苑二期、城北新城、凤舞九天B区和C区安置房竣工交付。实施8个片区62公里雨污水管网新建改造工程,完成新华路商业示范街等18条道路改造提升,新建停车场7个、停车位6645个,改造5个老旧小区。楚椒公园等3个口袋公园建成开放,新增绿化面积22.6万平方米。13公里夜景亮化工程建成扮靓城市。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扎实开展文明创建专项行动。打造畅通城市。全面优化路长制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完成儒林路等76条道路综合整治,清理占道经营等市容乱象1.96万起,拆除违建9080平方米,成功创建10条“示范道路”。打造干净城市。调整优化道路清扫保洁模式,昼夜循环开展环卫保洁,常态化保洁道路97条,清运垃圾5.93万吨。试点推进垃圾分类市场化运营,新增投放垃圾桶2000个。打造有序城市。完成“智慧城市”一期建设,全市率先建成“一网通管”社会治理平台。变“堵”为“疏”,科学布局便民摊点7个。加强农贸市场管理,开展城区“三小车”、不文明养犬行为专项整治。
乡村振兴更加坚实。扎实开展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力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聚力巩固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开展乡村振兴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攻坚行动。投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32亿元,实施62个项目。脱贫户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7419元、增长14.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力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着力推进“五清一改”。东张中心村通过市级验收,章辉街道、大鲁中心村加快建设,完成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51个,改厕1829户。获评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实施农村自来水提升改造工程,12589户农户喝上放心水。实施天然气“镇镇通”工程,新建管网215公里。聚力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对接产业项目6个、累计187个。开展“小田变大田”和“大托管”改革,与北大荒集团合作推广农业全程托管模式。新增家庭农场623家、农民合作社22家,总数分别达2008家、849家。6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16个村超100万元。
生态环保更加优良。坚持问题导向,狠抓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完成中央和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170件。建成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服务系统,秸秆禁烧保持“零火点”,PM2.5、PM10均值浓度“双下降”,优良天数295天、全市第一。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完成小湖圩生态湿地建设,推进老赵店河生态治理,启动城南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黑臭水体整治65个,滁、襄河水质达标。襄河获评省级幸福河湖。整治废弃矿山8个、非法砂石点38个。实施国土绿化“5421”生态工程,完成国储林项目5.7万亩、全省第一,新增人工造林1.9万亩,省级森林村庄4个。
(四)围绕抓改革、促创新,合力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
改革攻坚更有深度。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动态调整全县11966个政务服务事项,推行“一制度两窗口”工作举措,获评2022年全国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先进单位。探索创新“有偿退出、跨集体调剂、收储交易、农地入市”等宅改“四项机制”,颁发宅基地使用权证书70366宗,有偿退出51户,农地入市12宗。石沛镇大季村获批农村“三变”改革省级示范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复合自治模式、应急管理基层组织建设获国家级媒体点赞。河长制改革获评首批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省级示范县。统筹推进一委两中心、医药卫生、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社会事业等各项改革。
创新驱动更有广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开展
产学研合作、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大行动。发放科技创新奖金760.4万元。与滁州学院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全椒分中心,全县14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天凯生物晋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全市唯一。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42家。新设立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成功引进院士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48人。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32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1家、总数达11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0亿元。
营商环境更有温度。大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推行“365天不打烊”创新举措。对行政审批实行流程再造,全市首创“拿地即办证”惠企新举措。常态化开展“为企服务优环境”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四个双百行动”,持续开好“五个会”,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3038个。完善“三库”信息,帮助企业招工1.2万人。出台小微企业融资方案和“助企纾困”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举办银企对接会13场,帮助企业融资32亿元。实施土地增减挂钩3900亩,争取建设用地指标3500亩。获评2022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创新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