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创新年行动,持续深化“指标长”制,力争综合排名保持在省市第一方阵,力争更多单项指标进入省市前列。聚焦“放管服”改革,新增“一照通办”事项10个、“一事通办”事项60个,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全面宣传、准确落实各级各项惠企政策,切实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聚焦构建更加公平的法治环境,落实好企业安静期、超时默许制、首违轻微不罚等措施,坚决杜绝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吃拿卡要等执法扰企现象,让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化“县委书记工业园区现场办公日”“亲清连心政企恳谈会”等制度,常态开展“干部联万企、当好服务员”结对服务活动,着力打造“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营商环境品牌,提振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吉水、增资吉水的信心。
(三)坚定不移主攻项目、升级产业,着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实施招大引强攻坚战,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动项目滚动建设。实施“5020”项目攻坚行动,形成“四个一批”梯次接续、滚动推进的良好局面。着力招引一批。坚持精准性、实效性招商,聚焦主导产业,组建“1+1+5+N”专业招商队,紧盯国防科工全行业,加强与东莞市寮步镇对口合作,广泛开展驻点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完善项目落户“会商会审会签”机制,实现意向性企业快速洽谈、快速签约、快速落地,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5个以上,“5020”项目6个以上,力争百亿项目“再添新丁”。支持扩产一批。落实“老树发新枝”扶持政策,促进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技改扩能,年内新增亿元以上技改项目8个以上,推动景旺电子三期、康馨药业二期投产见效。加快开工一批。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推动旭梅香精、中域威视电子等项目尽快开工。力促投产一批。落实“完工即验收”要求,保障企业用工、用能需求,加快宏润香料、正扬电子、华澳控股等项目投产见效,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家以上。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首位度。以终端延链倒逼整体强链,加快推进科通电子、裕为电子等终端产品、智能制造企业投产达产;加快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打造全国区域性PCB行业高地,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以上。推进四大产业转型升级。帮助金田麦、井冈粮油等企业与本地农户深入合作,实现吉水优质农产品、企业先进生产力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化工集中区扩区调区,推动林化香料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做优产品、做响品牌、做强产值、做大出口,重振吉水“香料之乡”雄风;加快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引进精密机械加工、微组装、集成制造等军工配套产业,全力推动中电科23所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重点区域;加快数字声光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体量大、“链主型”头部企业,牵引数字声光上下游企业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全力以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久久为功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数字声光之都”。
推动园区平台升级。实施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按照“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用足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全面优化园区空间规划,完善功能布局,年内新增工业用地600亩以上、平整土地1000亩以上。加快5G数字经济产业园、鼎超智造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力争建成4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50亿元。深入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年攻坚行动,打造集研发设计、人力资源、职业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集群发展的承载能力。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及时消化批而未用土地,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盘活闲置土地500亩以上。探索“零增地”技改等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促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四)坚定不移做强农业、建美乡村,着力加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坚持“农业稳县”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冲锋战,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并依法报批,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稳定耕地保有量73.8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67.38万亩。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融合发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5万亩,全年粮食播面和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29.2万亩、10亿斤以上,切实巩固粮食生产大县地位。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确保完成国家考核验收。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年内新增绿色水稻14万亩、井冈蜜柚5000亩、稻虾共作2000亩、设施蔬菜1000亩、鹅鸭鸽180万羽以上。积极融入“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新增授权使用企业3家以上,新增“两品一标”5个以上。
推动农村宜居宜业。扎实开展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深化白沙生态小镇、白水蜜柚小镇、水田移民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按照“十要十不要”要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实农村风貌管控,高品位打造2个美丽宜居乡镇、18个美丽宜居村庄、133个美丽乡村、6000户美丽宜居庭院。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实施“新乡贤+”工程,引导乡贤参与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带动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脱贫户、“三类人员”帮扶力度,实施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共兴”,优化衔接资金使用政策,确保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60%以上,2023年度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红色名村和示范村支持力度,挖掘培养500名以上“农工巧匠”,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生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