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园区升级。深入实施千亿园区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园区调区扩区,加快城市更新“工改工”【15】试点,推动闲置低效用地和厂房拆旧建新、腾笼换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外环路、公园东路等基础设施及人才公寓、水西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深化“园区事园区办”改革,加快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措施落地见效。提升赣州创新投公司市场化运营水平,充分发挥产业引导母基金作用,推动园区提质升级,力争在全省开发区排名进位、省级开发区中保持前列。
(二)聚力科教人才支撑,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打造全市教育、科技与人才多领域协同发展新高地。
强化科技创新。聚焦医药健康首位产业,全力争创“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取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赣州分中心落地,加快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医药科创中心“12345”工程【16】。支持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创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深化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加快医药健康等领域组建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区)建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攻坚行动,力争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新增瞪羚(潜在瞪羚)企业2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
加快教育发展。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布局,优化一职校专业设置,打通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升学通道,持续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将一职校打造成立足章贡、辐射全市、面向全省的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动阳明中学办学水平进入全市前列。健全集团化办学孵化与退出机制,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中小学教育集团提质扩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深化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实现专业教师共享。深化课后服务改革,优化“社团+拓展”模式,打造一批区级示范校,创建课后服务示范区。
集聚人才力量。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一对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体系,支持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一批高科技创新人才。持续落实“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充分利用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北航投资科创中心等平台,加快推动人才项目引进与成果转化。规划建设“院士岛”,推进人才驿站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人才服务品牌。用活用好“双聘制”“周末制”“第三方引才”等机制,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15个以上。
(三)聚力深化改革开放,擦亮高质量发展章贡品牌。抢抓改革先机,提升开放水平,为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贡献更大章贡力量。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开展对标提升行动,落实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40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动营商环境评价一级指标均进入全省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改革经验,优化“一站式集成”审批模式,用好“亲清赣商”平台,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加大数字赋能力度,深入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加快“无证明”城市【17】建设,进一步提升“网上办”“掌上办”便利度。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四大专项治理【18】行动,严格落实“安静生产期”制度,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落实挂点帮扶、“吐槽大会”、政企圆桌会议等制度,开展好集中大走访活动,着力为企纾困解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全力打好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收官战,力争国资国企资产规模突破400亿元、营收20亿元。落实市区财税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等改革事项,抓好镇街“一级财政”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市医疗集团运行机制,实现集团总院分院融合共建。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深化农业农村“三改合一”改革【19】,稳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功能。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对口支援优势,办好“央企援赣促振兴”等活动,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支持。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探索市场化招商引资机制及基金招商模式,组建“专业化+产业化”招商团队,力争引进“5020”项目10个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2个;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央企、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支持跨境电商发展,鼓励外贸出口企业做大国外市场。落实赣深对口合作五年行动,加快赣深对口合作重点事项落地,积极争取深圳自建“飞地”产业园机遇,打造“湾区+老区”跨省区域合作样板。
(四)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城乡一体、三产融合、资源盘活、全域旅游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章贡特色之路。
做优农业产业。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推进撂荒耕地整治,完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35万吨以上。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升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全域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先行先试,新(扩)建蔬菜基地400亩以上,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以上、富硒示范基地1家以上。加快推进食用菌、蔬菜、预制菜产业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0个以上,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2个,力争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加大农业发展资金扶持力度,力争全年发放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8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