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着力打好经济翻身仗。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中求进、稳中提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用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提振市场信心,全力以赴打好经济翻身仗。
推动政策绩效大提升。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全面落实省“8+4”政策体系、市“抢先机、拼经济”30条政策,用好我区“奋力拼经济、勇夺开门红”28条政策,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力争为市场主体减负80亿元,确保制造业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超15%、总额均不少于150亿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省级资源要素支持,争取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储备申报列全市第一。
推进项目建设大提速。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推进“百项千亿”工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6亿元以上,增长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高新产业投资增长20%。优化招商机制,强化区内统筹,争取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超2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5个、百亿级项目2个。建立招商引资双月调度机制、重大项目单月协调机制,重大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达到30%、二季度达到65%、三季度达到85%,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以上(含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做深项目前期,推行“带条件”“带方案”出让,争取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
促进消费活力大提振。打响“亚运主赛地,消费首选地”品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深化“五新消费”全省试点,大力发展新消费、新零售、夜间经济,建设省、市智慧商圈和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打造示范样板农贸市场2家、“15分钟便民生活圈”220个。迭代新电商扶持政策,推动直播经济、网红经济发展。推广使用消费券,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绿色家电等消费。强化“房地联动”,精准实施“一区一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开拓外贸外资新领域。推动自贸制度成果转化,加速赋能全区发展。实施“双百竞赛”行动,持续打响“Xiao往全球”外贸品牌,出口增长8%。成立出海参展服务联盟,完善“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提供拓市场全方位支持。建设区对外贸易能力提升中心,加快建设“制造业+跨境电商”孵化器。服务保障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模式。积极参加“杭州·全球招商季”活动,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25%。
助力民营经济新飞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聚焦“两个健康”,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真正把企业家当自己人,在情感上做到真心,在交往上做到公心,在制度上做到安心,擦亮萧山民营经济“金名片”。深化实施浙商回归、萧商回家工程,大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项目。建成萧山民营经济发展中心,发挥“民营企业传承与创新研究院”作用,提升新生代萧商能力素质,助推萧山民企传承创新。
(二)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字经济发展再提速。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全力建设“中国视谷”,大力发展视觉智能、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等产业,加快建设碳化硅外延及器件制造项目、矽力杰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前瞻布局仿生机器人、AI医药等新兴数字产业群。聚焦“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推进9大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新增数字化改造项目150个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打造产业数字化第一区。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以上、省级“未来工厂”1家以上。
制造业结构再优化。找准省“415X”产业集群和市五大产业生态圈的细分赛道,全力打造“2+3+X”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链主型企业,争取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以上。纤维新材料、智能物联、智能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100亿元、800亿元、480亿元、380亿元、11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构建产业良性生态圈,强化产业协作,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好融入区域供应链体系。
服务业发展再升级。制定实施“4+4”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业新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持续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聚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楼宇经济发展,税收“亿元楼”达到18幢。发展壮大数字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服务能力。
乡村产业再发力。以省级标准地改革试点为抓手,打好“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组合拳。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新建高标准农田5000亩,发展规模化大田农业,粮食播种面积16.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9万亩。争创省级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2个省级基地(中心)和1家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优化建设农产品冷链基地3个,打造规模化“预制菜”产业链。保护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
“五企培育”再提质。组织开展“新势力”企业培育三年计划,让更多腰部企业成长为头部企业。落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计划,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家。开展科技企业“倍增行动”,新认定国高企3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企业上市确保3家、力争5家。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品字标”认证企业突破100家。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力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5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