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4日)

  释放乡村发展动能。巩固拓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实现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实现所有村收益分红全覆盖。扩大试点“大托管”、“小田变大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扩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试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管护与乡镇、村利益挂钩机制。实施“引凤返巢”计划,引导更多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深做实“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持续打好乡村振兴创先争优“擂台赛”。精心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各类空间和设施布局。加快城乡供水管网和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道路21.6公里、改造危桥10座,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推动管道天然气向乡镇居民小区覆盖。实施3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重塑田园风光、唤醒乡愁记忆。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改厕3000户,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美丽家园。

  (五)坚持能级提升,加快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推进城市建设筑底板、补短板,不断打造新景点、新亮点,让千年古邑的印记与时代发展的繁华深度融合,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

  以发展眼光规划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镇规模品质“双提升”行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深入推进“东进、西融、南联、北扩、中优”的发展思路,全面统筹空间、规模、产业,做优做强中部生活休闲区、东部文教新城区、南部商贸物流区、西部滨河生态区、北部产城融合区五大功能板块,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史河两岸一体化发展概念规划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加快产城融合,打造“五色辉映”的魅力叶集。

  以工匠精神建设城市。加快城市更新,全年计划征迁1500户以上、征地3000亩。优化城区行政区划设置,编制《叶集城区地名规划》,完成孙岗乡“撤乡设镇”,做好村改社及社区优化调整工作。推进史河湾安置小区(二期)、皖西路、化工园区经八路等续建项目,开工建设化工园区纬三路等5条道路。实施城区雨污水管道更新改造4.2公里,新建燃气管网6.5公里,建设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设施,施划一批停车位。计划实施史河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EOD项目,开展西小河、二道河等城区河道清淤行动,建设“水美叶集”。加快城市商业综合体、文体等公益类项目建设,提升城市能级。

  以绣花功夫管理城市。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进文明创建“365”行动,创成第四届安徽省文明城区。运用“城市大脑”等大数据平台,推动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开展综合执法进小区行动。抓细抓实最美小区PK赛。推进“皖美红色物业”三年行动,提升物业企业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设主城区小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亭83座。规范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确保尾水达标排放。坚持铁腕控违拆违,对违法建设“零容忍”。加强环境卫生深度保洁,展现城市“纯净美”。

  (六)坚持区域合作,加快锻造跨越赶超新引擎

  紧抓各项政策叠加机遇,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坚持东向融入长三角,西向共建示范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共聚发展合力。

  全面加强与上海金山区合作。落实对口合作行动计划,签订双方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在化工产业、农业产业等事项取得突破。推进叶集化工园区与金山碳谷绿湾产业园合作共建,引导化工新材料企业落户叶集。积极招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叶集羊肉、稻虾米、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引导上海优质资源向叶集转移配置、叶集优势农产品供给上海大市场,加快推进资源落地、企业落户、项目落成,争当革命老区对口合作示范。

  持续打造“一河两岸一座城”。落实两地定期会商机制,修订完善《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谋划共建皖豫产业合作示范园。开工建设史河防洪治理、洼地治理工程,加快G312(G632)跨史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建立完善两地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联防联控机制,深化社会治理合作,聚力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样板区。

  主动融入合六同城化发展。依托合六经济走廊,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推进产业、科创、园区、市场“四个链接”。围绕合肥智能电动汽车、屏显、半导体等产业开展配套,加强与合肥市瑶海区、蜀山开发区交流合作。完善“东进”道路交通网络,推进合肥至叶集高速(合六南部高速)、G312平岗段、S437洪集—裕安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沿江高铁建设保障工作。争取叶集火车站上半年恢复客运。

  (七)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牢牢守护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强化环保机制健全。严格落实生态环保“三线一单”、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让生态保护规章制度“长牙齿”。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完善生态损害赔偿、生态补偿、激励约束机制,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夯实绿色基础,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接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严控“两高”项目上马,启动家居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巩固拓展空气质量改善成果。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固体废物收集处置,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进中央及省市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改到位、不反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62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